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交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其語文能力,而且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愛國情懷。
關鍵詞: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學校教育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人才。因而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交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其語文能力,而且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利于德育滲透的學科之一。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語文課本中,有的課文展示了祖國江山的壯麗,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有的課文則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遠大志向、獻身精神和高尚品質,如《沁園春·長沙》;有的課文反映了舊社會的腐朽黑暗,人民在三座大山壓迫下所受的深重苦難,如《祝福》;還有的課文表現了歷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會、征服自然的斗爭中所表現出的英勇不屈、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如《紀念劉和珍君》。語文課本從多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德育內容,為實施德育滲透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那么,如何將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指明了方向。語文教學要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德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精神指導下,在語文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中,我總結出滲透德育的以下諸法:
一、導讀法
這是利用感情遷移的心理規律,來強調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求教師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領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藝術形象,然后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點撥、講解,有時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勢、畫面等,生動形象地把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把學生引入課文的境界,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之受到藝術感染,獲得思想教育。例如講授《我與地壇》一課時,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生動講述:作者由于失去了雙腿,心里特別苦悶,不理解母親,甚至想到了自殺。而母親則是默默的關心著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抓住兒子苦悶,不理解母親,母親默默的關心著兒子,兒子最后理解了母親,但母親已逝進行具體詳細的描述,讓學生感受母子之間相愛相憐的真摯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難過、負疚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情感熏陶。
這種方法也即是所謂情感體驗法。通過情感體驗的指導訓練,使學生移情動心。而移情動心,潛移默化,是語文學科發揮德育功能的最大優勢,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及的。
二、誦讀法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思想教育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須重視誦讀。在多次誦讀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與閱讀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受到作品的藝術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營養。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強而又易懂的課文。如《荷塘月色》、《說書人》等,教學時只需把課文的重點、難點稍加點撥,就可讓學生進行表情誦讀。因為對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對文章的多次誦讀中逐漸感悟到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多次誦讀中自然會領會其意。葉圣陶先生說過:“敘事抒情的文章,最好還是要美讀,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正無非孟子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之處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它個委婉……”。通過誦讀才能進入文境,“設身處地”,才能使自己的心聲與作者的心聲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品賞作品的動人情節,領略人物的品格風采,感受藝術珍品的完美形象,領會文章深蘊的思想意義。這是某些講解所達不到的功效。例如講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文時,教師稍加點撥后便讓大家誦讀。詩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筆觸回溯了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后的歷史。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國長期處于貧窮和落后的狀態,通過朗讀,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祖國的感情,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個高度。
三、隨筆法
所謂隨筆法,就是學習一篇課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啟發、感受寫在日記本上,以促進自己思想認識的提高。例如學生學了《祝福》一課后,認真寫隨筆,祥林嫂在家家忙著祝福的夜里孤獨的死去。導致她最終死亡的不是魯四爺也不是柳媽而是封建禮教,是封建禮教最終害死了祥林嫂。通過以上認識就加深了對封建主義的憎恨,精神上獲得了洗禮。寫隨筆的方法不僅使學生獲得思想道德的教育,而且鞏固了所學的語文知識,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總之,我們必須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滲透的方法,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四化建設人才。
作者簡介:
丁明建(1975.04—),男,漢,江蘇如皋,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