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丁華
摘 要:創設有效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快速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激活數學課堂。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的有效途徑,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有效教學
走進新時代,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再出發,越來越多的教師越來越普遍關注數學教學的創設情境,從某一方面來說,創設情境,尤其是善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構成了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素之一。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素材,要善于挖掘學生生活素材中的數學因素,進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數學問題,這樣非常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提升,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去學好數學知識的欲望。同時,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得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然而,縱觀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尤其是農村數學課堂,創設的教學情境不是為了導入新課給學生作鋪墊,而是單單是為了情境而創設,也就是說過于追求表面的熱鬧氛圍,其中太多太多的都是無意義的情境創設,根本不是為了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而去考慮創設情境,創設情境只有形式,沒有內容。那么,數學課堂教學到底怎樣去進行情境創設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的有效途徑,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學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天生就充滿著好奇心,但是一二年級學生好動,學習不什么自覺,上課時不時愛東張西望,注意力維持在十分鐘就不錯了,再者一二年級的學生對圖象、聲音等具體形象的事物充滿著興趣。因此,在上數學課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持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創設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家都知道,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就是愛聽故事,所以,在上數學時,在導入環節,我精心創設能引起學生注意且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有趣味環境中如臨其境,從而激發他們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去。比如,在教“初步理解分數”的時候,通過PPT演示這樣的一個唐僧和徒弟西天取經路上發生的故事:同學們,唐僧和仨徒弟今天呀也來到了我們的數學課堂,瞧!孫行者找到了12個桃子,唐僧和仨徒弟平均每人分得幾個呢?沙僧發現了八個梨,他們師徒4人平均每人分得幾個呢?豬八戒找到了一個西瓜,他們師徒4人平均發得多少個?結果怎樣表示呢?有趣故事的一一展開,一個一個問題的提出,由易到難,以舊引新,學生在邊聽故事邊做數學、思考問題,這樣,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被激起,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也在聽故事做數學的過程中建立起來,學生學習數學狀態也就變得興趣盎然的了,久而久之,學生更樂于學習數學。
又比如,在教學“0”的除法時,我通過PPT,將書中的“猴子撈月”的故事通過動畫展示:同學們,猴子撈月故事你聽說過吧?請看,屏幕上有6只小猴子在撈月亮。同學們想一想“平均每只猴子撈到幾個月亮”呢?這樣,關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在學習交流中,學生意識到平均給6只猴子0個月亮。結果,猴子都沒有撈到月亮,所以商是“0”。創設這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數學地活動當中去。
2.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想學
創設生活情境,就是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發生在生活當中,同時學數學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我在教應用乘法解決數學問題時,有些學生混淆了乘法和加法問題。為此,我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現在老師講臺上擺有一支毛筆,標價5元,一本作業,標價2元,問“買6支毛筆多少元”,學生知道用乘法計算;問“買一支毛筆和一本作業本需要多少元”,有的學生竟然也用乘法計算;再問“買9支毛筆和一本作業本需要多少元”和“拿50元錢買了8支毛筆應找回多少元”時,問題就更多了。為此,筆者將講臺布置為“超市”,放置文具,讓學生體驗購物,看現實物品,學生分析問題就容易得多了。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善思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使得學生更感興趣于數學的“有用”,同時更喜歡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在做中問,問中思,鼓勵學生形成“我能而且應該學會數學思考”。如我在教《比的應用》時,出示:果園里桃樹和李樹的比是5:4,桃樹有195棵,( )?,讓學生補充問題,獨立思考,自己解答,當然,也可以補充問題讓同桌來幫忙解決。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小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情境中,容易和別人交流,樂于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也使課堂成為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舞臺,很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4.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明理
只有探究才能發現數學的“真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探究活動,多給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比如動手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等,讓學生在探究的環境中,帶著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去思考,讓學生明白數學的”算理“。例如我在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時,我設計的情境是:發給學生各種三角形,讓學生通過拼一拼,然后說一說發現了什么,再通過進一步思考與上節課講的平形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拼一拼的操作,提出問題,建立新舊聯系,深化認知,促進思考,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可以這么說,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多種感官參與,進一步加深了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印象,進而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我讓學生用24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拼成各種不同形狀的長方形,并把長方形的長、寬填入相應的表中,通過觀察,比較長、寬與面積之間的關系,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操作中,學生經歷了動手,說一說,觀察,思考等活動,構建了數學表象與數學公式之間的橋梁,學生對數學公式的理解就非常容易了,作為教師也不用擔心學生死背數學公式了。
(作者單位:上林縣塘紅鄉龍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