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沖
【摘 ?要】 詩歌鑒賞類試題在高考中一直是個固定題型,而且隨著綜合素養教育理念的深化,這類題型的解答更趨于開放性,僅靠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成型的解析答案已經不能答好當前的高考試題了——針對這種題型的變化,教師應對原先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在教學生解題技巧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鑒賞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 高中 ?詩歌 ?鑒賞題 ?策略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的行文和情感與我們日常應用性的語言有較大區別。它源于生活又跳出生活,具有情感飽滿、節律優美、思維跳躍、意境深遠等特征。對鑒賞詩歌與鑒賞散文、小說有不同的切入點和技巧,需要對學生進行專項的訓練指導,更需要培養學生較好的文學鑒賞素養。
一、帶領學生多誦多讀
有的教師認為,進入高中了,學生哪里有時間去誦讀詩歌,不如讓他們實實在在練習一些解題的技巧,通過大量的“實戰”來提升能力——這其實就是我們一直在詬病的“應試教育”理念。我們開頭已經探討過了,現在的高考試題,已經向素質方向偏轉,這種灌輸來的“能力”對學生應對考試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我們依然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上。
對詩歌來說,它本來就是一種要放聲歌唱的文學形式,其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配樂唱出來——那么,要想從內心體悟到詩歌的精神情感和語言魅力,就必須以這種放聲歌之、詠之的形式來實現。
發聲誦讀的教學理論依據在于,將學生的默讀、視讀,變為視、聽、說、心同步參與的多重感觀刺激,從而使其對詩歌的感觸變得多元而且感性。發聲誦讀還能引發學生對意象的想象、聯想、體驗及感受,使之進入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當中,如魚之入海任憑思想自由馳騁,與詩歌產生共情或通感。對學生領悟詩歌內涵具有極佳的促進作用。特別是,當學生面對鑒賞詩歌的精神情感、思想內涵這一類試題的時候,這種體驗感就特別有用。
此外還要注意,不僅是要讓學生誦讀,而且教師要指導他們讀出水平來,不能像和尚念經一樣,那就沒有作用了。比如,在讓學生讀《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學生: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注:頓號短頓,逗號加重頓,破折號延聲)這樣把詩歌的語氣節奏逐句教給學生,讓他們這樣讀出詩歌的味道來。
二、細讀小注鑒賞詩意
鑒賞一個詩歌可以從原文中讀出一個大略,但要真正讀懂詩歌創作者的本意,還需要對詩歌創作背后的東西進行了解。只有讀者進入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世界、置身于特定的時代和歷史背景當中,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這就需要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詩歌的時候,多去了解作品和作者的背景。
比如,帶領學生鑒賞戴望舒的《雨巷》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了解詩人生活的年代、政治環境和他的人生經歷,單純地貿然去讀。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把這首詩讀成單純的愛情詩——而其實,作者是以“丁香姑娘”自擬,暗喻了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自己唯有“孤芳自賞”“顧影自憐”,有種“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自憐和幽怨——只有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你才能讀懂作品中“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這一句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情感聯想,而是來自內心的釋放。
我們在詩歌鑒賞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要注意把握詩歌的背景把握。這是鑒賞詩歌的基本保障。但是,在高考解題的時候,學生不可能去查閱大量的資料了解詩歌背景,怎么辦呢?其實,出題者也考慮了這個問題。所以,有的鑒賞題會根據需要給出一些簡單注釋——教師要提示學生,在答詩歌鑒賞題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這些簡單的注釋。這些東西不可能平白無故就出現在那里。雖然這些小注只有短短幾字,卻是解題所必須的資料。也可以說,是出題人給出了鑒賞的暗示——實際上是給出了鑒賞的關鍵線索和答題角度。
在鑒賞詩歌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建立這種找背景、看小注的習慣和意識,通過小注來解讀作品,甚至去捕捉出題者的本意。
三、教會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認真分析標題——標題通常就是詩歌的文眼,它交代了作者寫作的緣由、目的或情感等主要信息,是鑒賞的核心點。例如(2018北京卷)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標題中首先是一個“送”字就點明了詩歌的主要情境和情感脈絡,不看正文,也應該知道這是一首寫別情的詞。再看后面的“提刑”(試卷中小注標明是一個官職),從這個官職上,我們沒有看到“左遷”“貶”這些詞匯,說明這首詞的格調可能并不是同情或憐惜。最后,看“蜀”字——高中生已經知道,在宋朝的時候蜀地依然是比較偏遠的艱苦地區,到那里做官一定是比較辛苦的一件事。綜合前面兩個詞匯分析,這首詞的格調應該是以勸勉、惜別、祝愿為情感線。可以看出,把詩歌的標題讀透了,鑒賞解題的思路基本也就可以確定了,頗有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的境界。
第二個技巧是把握作者,梳理詩歌風格。作者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學風格和詩歌創作傾向,這是由他們的經歷和個人性格所決定的,比如李白是浪漫加豪放,陸游是傷感加篤情,王維是以畫入詩,徐志摩是溫婉低回……比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形成一個特定的邊塞風格的詩人群體。高考試卷中的鑒賞詩歌很大概率上,學生是沒有見過的。但作者識別率就比較高——比如,18年高考全國卷中,甲卷中有李賀的《野歌》,乙卷中有陸游的《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作品我們可能不知道,但詩人應該是很熟悉的。如果對詩歌的特征把握不清,就可以從作者的詩歌創作風格上去入手,一般也不會出太大問題。所以,在教學生鑒賞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帶領學生把詩歌作者研究得深一些、透一些,為鑒賞解題打下基礎。
筆者認為,在當下高考試卷的變化趨勢上看,教師在注意傳授學生詩歌鑒賞“標準答案”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詩歌鑒賞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在鑒賞素養這個條件下,再傳授學生一些解題的技巧。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目標,又能讓學生考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 徐國民.找準古典詩詞鑒賞的突破口[J].文教資料,2005(5):180-181.
[2] 胡愛玲.詩歌鑒賞專題復習之我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