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摘 要: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土資源。然而,我國水土流失卻在不斷加劇,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比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當前國內公眾對于水土流失危機缺乏認識,許多人沒有強烈的水土保持意識,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遠。文章將探討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歷史;現狀;對策
1 前言
水土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因子,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離開了水土資源,植物、動物、人類都無法生存。但自然環境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無法被土地就地消納,順勢下流,便會造成水分與土壤同時流失。經年累月的水土流失,則會導致土地肥力銳減,耕地面積減少,人畜飲水困難,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甚至威脅人民生活與生物生存。
2 我國水土流失的歷史與現狀
四千年前,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超過70%,林海茫茫,竹林茂密,氣候濕潤;在兩千年前,還沒有“黃河”這個名字,只有“河”,《詩經》中贊美“河水清且漣猗”;河南古稱豫州,據專家們考證,“豫”字是一個人用手牽著一頭大象;在《上林賦》中,司馬相如描述了“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沸乎暴怒,洶涌澎湃;東注太湖,衍溢陂池;深林巨木,嶄巖參嵳;應風披靡,吐芳揚烈,郁郁菲菲,眾香發越”的長安美景,然而由于森林被毀滅殆盡,歷經千百年水土流失后,昔日美麗的黃河流域,今天已經變成黃土高原,變成了一片溝壑縱橫、觸目驚心的不毛之地。據計算,每年有十多億噸甚至數十億噸土壤被沖進黃河(在唐宋時代,“黃河”才因水土流失,染黃河水而正式得名),逐漸填平渤海(自春秋時代以來,黃河三角洲已向渤海推進了100km),淹沒開封(開封城下摞著七座城)。1989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465000km2,1999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一度下降為411100 km2,目前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又反彈回450000 km2。與水土流失相伴隨的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口與經濟自北逐漸向南流失。1990年,黃河流域人口只有9781萬人,不到全國總人口的9%。2007年,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僅為16%,人口雖然增長到11368萬人,卻依舊不足全國總人口的9%,而黃河流域的GDP僅占當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1975~1990年,黃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了8161 km2。2002年,水利部公布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當年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到3560000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7%;每年流失50億t土壤,相當于每年削去全國耕地1cm表層肥土;每年流失的土壤有機質、腐殖質、微量元素等養分達4000萬t,與2002年我國化肥年產量持平;由于水土流失,50年來我國累計耕地損失超過4000萬畝。而且水土流失的面積還在擴大,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到5.4億畝,長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總量已達24億t,超過了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總量(16億t/年)。據考證:唐代以前沒有崇明島,它是長江中的泥沙經1300多年淤積形成的;目前,崇明島面積已經超過1200 km2,但卻仍在生長,以143m/年的速度向東海穩步推進。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喪失生產力(2013年,黃河流域糧食總產量只有6685萬t,占全國產量的13.4%),淤積了河道、湖泊(《水滸傳》中著名的梁山泊,與北宋年間黃河中下游平原上千個湖泊已經不復存在;隋煬帝用數百萬人的生命開鑿的大運河由于湮塞,于南宋時代被廢棄),甚至威脅水庫的安全(葛洲壩每年要攔沙5億多噸,粗沙700萬t,卵石70多萬噸;2003~2006年,三峽大壩水庫累計淤積泥沙及卵石4.7億t,2017年,三峽大壩水庫中的泥沙淤積量已達19億t;三門峽水庫由于泥沙淤積嚴重,不得不于1973年開鑿8個施工導游底孔,最后喪失全部綜合效益)。
3 探討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對策
3.1 深入宣傳普及水土保持知識
當前,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水土保持局,但社會公眾,尤其是數以億計的低學歷的農民依然缺乏水土保持意識。因此,必須全面普及水土保持知識,要通過互聯網、微信、手機等途徑,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水土保持知識與水土保持措施。
3.2 推廣水土保持耕作法
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田的水土流失,應加快推廣水土保持耕作法。并讓廣大農民積極應用水土保持耕作法,要讓廣大農民根據土壤、地形、作物等條件,采用合理的種植、耕種方式,以增加耕地水土涵養能力。目前比較成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有最少耕耘法、免耕法、等高耕作等。最少耕耘法用盡量少耕的方法種植作物,在耕地表面上留有已收割作物的殘株,并在行株之間留下茬口,能夠防止土壤被侵蝕,消除雨水的沖擊力,阻止雨水形成徑流沖刷土壤;免耕法可以大量增加土壤表層的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水分含量、有機質和土壤容重,并提升作物產量;等高耕作要求耕耘、種植、灌溉、管理均沿同一等高線進行,可以有效保持水分,控制水土流失。此外,還應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滴灌技術。滴灌技術不僅可以節約50%的農業用水,而且有利于保護土壤結構,減輕土壤退化。
3.3 推進耕地輪作休耕
國外農業實踐證明,作物輪作也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日前,歐盟根據世界糧食市場上價格的變化靈活進行休耕,休耕地面積一度達到3.7萬km2;美國則根據環境脆弱程度劃分休耕范圍,1985年,美國農業部啟動“土地休耕保護計劃”(CRP),至今已經實施了33年。2012年美國有11.95萬km2耕地休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33年累計減少水土流失超過80億t)、改善了水質,保護了生態環境。相較之下,我國耕地年年都在被開墾、耕作,肥力長期透支、土壤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接近極限。2016年,農業部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省黑龍港地下水漏斗區、貴州、云南石漠化區、甘肅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休耕面積達616萬畝,輪作補助標準為150元/(年·畝),休耕補助標準為800~1300元/(年·畝)。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快推進耕地輪作休耕,促進農業生產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型。
3.4 加速植被建設
植被可以吸收雨水的沖擊能量,攔截雨水減少徑流,降低地表雨水流速,阻止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約束土壤顆粒的流動。植被根系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國內農村處處可見土地暴露、塵土飛揚的景象。我們必須加速農村的植被建設,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都需要因地制宜地種植草皮,這樣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5 應用高新技術與信息化技術
發達國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已經廣泛應用遙感技術、互聯網、大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水土流失的動態監控。而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因此,國家必須對水土保持工作加大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必須應用高新技術與信息化技術進行水土保持工作。
4 結語
當前,我國水土保持工作中仍然存在種種缺陷與不足。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農業規模小、收益低、生產方式落后。所以,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把水土保持納入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并推進農業生產方式改革,推進綠色中國建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推動生態環境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蒲朝勇.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J].中國水土保持,2017(12):1~6.
[2] 張小林.保護優先重點治理全面做好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中國水土保持,201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