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文化站基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心地位,對基層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目前的縣域文化站仍存在供需不匹配、邊際效益遞減、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縣域文化站在整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居民需求表達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是進一步提高中國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的因應之策。
關鍵詞:縣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評估
我國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從前些年的覆蓋式發展到現在的重視發展質效,可以看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在走向更高水平。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在基礎設施上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轉變,能為群眾提供較高水平的服務。但是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公共文化的供給效能匹配率低,同時也存在地區差異,同地區的中心和周邊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邊際遞減效應,這都會造成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感知率降低。由此可見,對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的客觀評價,是提升公共文化供給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手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文化站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各個縣市而言,文化站更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具體形式。
一、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的價值意義
我國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建設工作越來越重視,而該工作的優劣主要是根據其供給體系的效能而判定。因此,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的提升,越來越受到各級文化職能部門的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這一概念的出現,把抽象的文化體系建設變的更加具體化,因此該概念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量化和提升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出臺了眾多提升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的政策以及方式方法,這都對平衡區域之間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優化公共資源的效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對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的理解多為資源的配置和供給,而很少去關心群眾的評價,提出“效能”的概念能夠讓公共文化服務更高的傾聽群眾的聲音和反饋,能夠讓公共文化服務的監管體系更加健全,同時更能提升群眾的滿意度,這樣就可以實現公共文化相關財政投入的優化配置,投入相同數量資金的前提下實現更高的產出效率。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文化建設工作也是如此,我國要建立全新的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從而來提升群眾的參與度,讓群眾在參與過程中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不斷提升。通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來為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添磚加瓦。為群眾建立起更優質的文化陣地,讓其文化生活更加飽滿、豐富,必要手段就是建立、健全、優化我國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同時更應不斷提升我國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進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縣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的效能評估
(一)主要成績
縣域的文化建設對提升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縣域文化站的建設逐漸成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和平臺,同時縣域文化站的發展和壯大也是逐步建立健全我國新時期文化體系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國對縣域文化站建設工作十分重視,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資金上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最終實現了我國縣域文化站管理體制不斷升級,配套設施不斷更新,文化供給和傳播能力不斷增強,人民滿意度不斷提升的目標。第一,已經初步實現了文化站建設的全覆蓋,文化站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國共有文化站38,736個,直至2017年增至41,193個,不但從數量上有了質的飛躍,在文化站的管理上也做到了更加精細化,做到了依規管理;第二,縣域文化站的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逐步實現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多方面需求的目標;第三,文化站基礎設施逐步豐富,無論是建筑面積還是從業人員數量,藏書數量以及計算機的實際使用率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上幾項指標在2009 - 2017年分別平均增長了8.39%,4.89%,9.59%和23.04%。1文化站在縣域文化乃至鄉鎮文化建設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提升我國文化資源供給能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問題
從縣域文化站本身以及受眾的現狀來看,文化站建設以及基礎設施都較為完善,也有較強的文化供給能力。但其現實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眾多,總結起來主要是來自于現階段體制設計、縣域居民參與度、代理管理等方面。上述問題導致了縣域文化站的使用效率低下、供需不平衡、邊際遞減、城鄉差異大,對群眾的滿意度有了很大的影響。
1.供需錯位:“機械化”供給和群眾需求存在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導致了我國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也存在該模式的弊病。政府在文化站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既是建設者,又是文化產品的制造者。政府對文化站的建設和發展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這也導致了文化站的發展過度依賴于政府的參與,忽略了社會群體的參與。上述的發展模式導致了文化站發展模式的單一化,使其逐步失去發展活力,在文化供給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形式化”供給模式。在供給內容方面,文化站的內容主要是文學活動,培訓課程以及展覽。文化服務的參與主體單一導致了其內容的單一化和形式化,前些年這種文化供給形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但隨著人民對文化需求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文化供給形式已經和群眾的需求形成了很大“錯位”,新媒體的出現更使群眾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差異。傳統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不再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改變,很多傳統的文化模式已經很難再吸引人們的眼球。人們對觀看影視作品、網絡瀏覽和游戲以及閱讀報紙的需求較高,但他們對文化表演、參觀博物館和專業培訓的需求較低。現階段文化站的供給仍然停留在傳統方式上,與群眾的需求差距較大。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內容上仍有待完善,進一步解決“供需”錯位的現象。
2.邊際效益遞減:投入產出比低
文化服務也需要得到更高的供給效率,也就是投入產出比,是體現縣域文化站效能的指標之一。與我國文化站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的增長截然相反的是,文化站的整體供給效率不高,文化服務效能的提高不及財政投入的增長。我國各級政府對縣域文化站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給予了較大力度的資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然而,產出效果優勢并不明顯,一些文化站出現了利用率不高的現象,文化站的每日服務人數很少。一方面,財政資金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文化服務供給的低產出,邊際效益遞減問題嚴重。
3.效能分布不均:存在較大區域差異
不同區域以及文化站在文化服務時存在一定的設施差異和內容差異,因此造成了群眾參與文化服務機會和效果之間存在差異。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吸引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到更高質量的文化活動中來。我國各級政府在文化站建設工作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區域雖然實現了硬件設施的均等化分配,但是文化服務硬件只是載體,忽略了文化本身的文化建設必定達不到預期效果,這也是造成地區文化建設差異的重要原因。從總體上看是東部地區優于中西部地區。這很難滿足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4.居民收益: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不高
離開了群眾的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所以群眾的認知度、參與度、滿意度是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劣的重要參考指標。縣域文化站是群眾文化生活的陣地,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輻射作用,是群眾獲取和豐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但是,縣域居民對文化站的認知度、參與度和滿意度較低,建設和服務效率仍然很低。
三、提升縣域文化站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的建議
(一)強化縣域文化站的主體性地位,構建基層公共文化空間
加強惠民項目與文化站建設之間的聯系,找到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點。文化站缺乏主導性,因此其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和平臺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使得文化站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缺乏資源配置權力。所以,文化站的建設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發展規劃,對文化資源供給的模式和結構進行改進,利用文化惠民項目的優勢實現文化站進一步發展。建立文化站與文化惠民項目之間的聯動機制,將分散的項目進行整合,解決項目分散帶來的服務效率低下問題。基層文化站應大力吸收社會資源,并將其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從而建立“互聯網+”公共文化平臺,形成虛擬文化空間和現實文化空間共同發展的格局。建立新的文化共享空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和商業模式相互支持。
(二)建立健全居民文化需求表達反饋機制,以需求導向倒逼供給側改革
傳統的“機械化”文化供給模式,往往只注重形式,形成了填鴨式的文化供給現狀,而未考慮群眾的文化需求,這種服務方式是形成現在文化站服務效能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在文化供給模式上發生轉變,改變原有的單向文化供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供給模式。從群眾的需求端來改變文化供給,前提是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因此,建立相應的群眾表達反饋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幫助文化站及時了解群眾所需,從而進一步滿足群眾需求。建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反饋機制和途徑,對文化站的供給內容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不斷提升服務站的服務水平。
(三)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和績效評價機制,完善效能評估體系
首先,現階段我國對文化站的政府監督力度不足,同時輿論監督和意見又不能很好的收集。因此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內部監督以及和外部的輿論監督。對文化站的文化供給服務要做到規劃、監督、評估并行。對文化站以及其他惠民文化項目要進行全面評估,謹防其各自為政、低效發展;其次,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核體系不完善,形成完善的文化機構績效考核機制是對文化站進行考核的有效途徑。機制體制成熟后引入第三方進行評估,能夠倒逼文化站的不斷進步,使其朝著更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方向發展。也能夠促使我國早日實現我國文化服務體系的規范化和均等化。
參考文獻:
[1]郭璐.基層文化服務樞紐: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嘉魚縣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7,10(01):8-15.
[2]傅才武,許啟彤.基層文化單位的效率困境:供給側結構問題還是管理技術問題——以5省10個文化站為中心的觀察[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50-59.
[3]李世敏.新中國文化治理中文化站的生存變遷與職能轉換——以湖北省鄉鎮文化站為表述對象[J].寧夏社會科學,2015(04):170-176.
[4]夏玉珍,卜清平.前世與今生:鄉鎮文化站的歷史變遷與路徑轉向——公共文化服務不同時期的功能[J].甘肅社會科學,2014(01):43-47.
注:
[1]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9-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基金項目: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立項項目“縣域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體系效能研究”,項目編號:2015kyb03。
作者簡介:
汪金川,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