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了中上等收入的國家,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存在較大差異,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仍是經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自然原因與政策原因,并指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因素,最終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二元結構;城鄉收入差距
一、引言
2018年我國人均GDP為64644元,接近10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我國已經由當初的中等低收入國家跨入了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全國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較大差異,201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的2.79倍,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仍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大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是復雜的。一方面傳統部分具有大量的勞動力且生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現代部門的勞動生產勞動率高。以此為基礎形成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二元結構。同時在國家政策制度的安排也是形成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原因。
1、自然原因
長久以來,我國的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同步,城市集中發展工業,農村依靠天然的土地林地等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的觀念沒有在農村形成。相對于農業來說,工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效率,導致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較高,而農村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廣大農村都是小農生產,生產效率低下,同時受氣候影響相當大,抗風險能力差。這情況下的傳統農業部門收入低、沒有保證是可想而知的。同時我國農業產業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價格難以提高,農村城鎮化建設滯后,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難等等都是導致農民收入難以提高的原因,也是導致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2、政策原因
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三十年中,我國始終實行的是城鄉分治的政策,國家把重點放在城市工業化發展上面,整個國家形成以農補工的政策制度。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借鑒前蘇聯的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村成為重工業發展的后備力量,為工業發展提供大量資源,同時國家將資金大量用在城市工業的發展上,對農村征收稅費以補充城市的需要。
同時這一階段實行的二元戶籍制嚴格限制了農村人口的流動,農村人口被大量禁錮在收益低的土地上。1978年之后,國家出臺多項政策估計農村多余勞動力京城務工,但是與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的國家資源的配置仍然不平等。這一時期擁有城市戶口的居民和擁有農村戶口的廣大“農民工”在工資、教育、保障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待遇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
三、二元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中,城鄉收入差距日益突出,大量的分析表明二元結構對造成這一差距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而與二元結構緊密相連的各項差異是我國城鄉差距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1.教育差異
長久以來由于農村物質資源等缺乏,國家的財力支持不夠,大部分農村人口可支配收入有限只夠養家糊口,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供孩子讀書,農村低教育水平的傳統也限制了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識。另一方面,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破舊,教職工的缺口大,很多教職工只是高中畢業而且兼授多門學科,導致農村受教育水平遲遲跟不上,與城市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同時,城市中存在的大量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也非常顯著。很多學校只針對城市戶口,對農村戶口學生一律不接受。這種畸形的關卡催生了很多農民工學校,這些私立學校在享受國家補貼、教師質量、教學環境等等方面又跟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
保障教育公平應該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準則,教育公平不僅意味著起點的公平,也是一個人競爭力最直接的來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對以后的收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社會保障的差異
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覆蓋面顯著提升,但是保障的力度較小。城鎮各項社會保障非常健全。城鎮和農村的社會保險待遇也存在相當大的差別。城市居民在享受的社會福利方面也比農村居民優越很多,除了一些涉及資金比較比較大的醫療、住房、養老方面差異很大之外,一些無法統計的通訊、交通、文化體育等等方面的差距也非常大,這些隱性的收入差距雖然無法反映到具體的收入上來,卻可以通過減少支出增加實際收入。
社會保障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一國和諧社會最基本的體現,這部分資金本應由國家承擔,并且保證城鄉平等享受。然而事實上農村居民和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卻不得不承擔較多費用,卻享受到較少的保障。這方面的巨大差異不僅不公平,而且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3.金融支持的差異
在金融方面,農村金融網點少,金融信貸少,農村銀行將吸收的存款輸送到城市,一方面抑制了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帶動城市金融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農村貸款保險機制沒有建立,小額農村貸款雖然開始實行,但是在真正發生效用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由于國家對農村金融發展的關注加大,財政支農的力量在增大,對農村金融扶持力度加大和并且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優惠政策,農村金融正在緩慢的發展。但是,這些金融機構真正對農村起到的效用非常有限,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國家大量資金注入農村又有大量的資金流出農村,這顯然與國家的政策向左。農村金融業的持續低迷與城市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導致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的步伐不統一,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四、政策建議
首先,逐步取消城鄉差別戶籍制。l958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及配套制度戶籍制度標志著我國二元戶籍制度形成,在這一制度的制約下,城鄉居民承擔的義務與享有的權利差異巨大。但目前這一形勢正在被改變,截止2018年已有9000多萬農村轉移為城鎮人口,農業轉移人口進程的門檻逐步降低,通道正逐步拓寬。
其次,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普遍存在的保障體系不到位、資金不足、覆蓋面廣、農民自己負擔重等等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想消除城鄉在公共服務上面的二元性,必須把重點放在農村上。
最后,加強農村金融體制建設。農村金融機構不足、結構安排不合理、對農村提供的資金力度不夠等是我國農村金融的普遍狀況。對此我國政府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增加農村小額貸款等金融項目,但是由于存在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發揮的效力非常有限。對此,政府應該在擴大對農村金融投入的基礎上注重效率,使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真正服務于農村。
參考文獻:
[1]宋棟,梁李丹.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成因的歷史考察及其改善對策[J],經濟與社會,2011.
[2]高文軒.政策、二元經濟結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現代商業[J], 2019(11)172-174.
作者簡介:
李暢(1990-),女,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