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摘 要:隨著煤礦開采范圍不斷擴大,一些復雜地區、深層的煤礦資源被開發,開采安全風險不斷增加,在煤礦經營風險中,通風安全風險是煤礦整體安全制約因素的主要組成之一。因此,本文以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為入手點,對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防范措施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為煤礦通風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煤礦;通風;安全管理
前言:由于現階段我國多數企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煤炭供給,促使煤炭資源開采程度不斷增加。在這一背景下,部分中小規模煤礦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盲目擴大生產,安全管理相對落后,沒有設置完善的通風安全管理體系,導致因煤礦通風系統因素導致的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嚴重威脅煤礦開采人員及周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通風安全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煤礦通風概述
煤礦通風主要是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為煤礦井下各個用風地點定期供給新鮮空氣。通風系統是保障井下作業人員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
1、物質因素
在煤礦井下作業環境中存在較多的危險物質,如瓦斯等。由于現階段一些煤礦內部缺乏完善的通風設施,通風布局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通風系統穩定性不足。另外也存在通風數據監測系統管理時效性不足的問題。
2、人員因素
現階段多數煤礦企業內工作人員自身風險防范意識、應對能力較低,在具體生產階段時常有違反規范操作的情況出現,對通風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
3、環境因素
相較于普通地質構造而言,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地質構造較復雜,無法確定合理的通風環境管理方案,對煤礦通風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制約[1]。
三、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防范措施
1、加強通風設備管理維護
健全的通風安全設備是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安全的保證。煤礦企業應加強通風設備管理維護,定期進行設備檢測更新,保證井下作業環境中使用的通風設備可以發揮正常功能。針對設備陳舊問題導致的通風安全風險,煤礦企業可結合現階段煤礦通風安全管理情況,引進現代化的通風設施,安排專門的維護修理人員,有效排除通風設備安全風險因素。一般煤礦井下作業環境中應用頻率較高的通風設施為風門、測風站、風橋、密閉等,煤礦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通風設施類型。
煤礦井下作業通風設備監控系統對于煤礦通風管理工作開展有重要意義。在原有監控設施運行的基礎上,為提高煤礦通風環境監控精準性,煤礦企業可引入煤礦采煤設備管理平臺,依托計算機系統,對煤礦井下環境中瓦斯濃度及其他有害氣體濃度進行定期檢測。對于煤礦采煤作業中因通風不當而出現的瓦斯爆炸、火災等安全事故,煤礦采煤作業安全管理人員可在煤礦采煤設備管理平臺中設置對應的安全通風管理模塊,預先制定安全通風管理方案。如對于瓦斯爆炸事故,在加強瓦斯檢測的基礎上,煤礦企業可以干預瓦斯聚集,加強煤炭易燃及可燃物體監測。同時對電氣設備、供電設備運行環境進行通風管理。
2、完善通風管理制度
完善的通風管理制度是煤礦井下作業通風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據,因此,煤礦企業首先應結合現階段通風安全管理情況,對原有通風安全管理制度進行更新完善。在通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畢之后,煤礦企業對井下作業人員行為定期考評。對于嚴重違規人員進行嚴厲懲罰,對于遵守規則人員進行適當獎勵,以保證通風安全管理機制有效落實[2]。
其次,考慮到煤礦井下作業為高危工作,作為煤礦企業管理人員,應將井下作業人員安全問題作為管理重心,嚴格貫徹崗前、崗中安全培訓,幫助內部作業人員樹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要結合礦井中通風安全具體情況,為井下作業人員詳細介紹每一個通風點位置及通風設施基礎維護措施,讓工人了解井下作業通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自身在通風安全管理中的職責。
最后,在計算機煤礦井下通風設備管理平臺運行的基礎上,基于煤礦井下作業環境不確定性,煤礦企業應構建嚴格的測風制度及瓦斯檢查制度。每間隔10天進行一次全方位風量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確定風量調節方案;機電設備硐室溫度應在30.0℃以下;采掘工作面工作濕度應在26.0℃以下,進風流氧氣濃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應分別在20.0%、0.50%以下,回風巷風流中瓦斯濃度應在1.0%以下,每分鐘風量應在4.0m3以上。若氧氣濃度低于18.0%,則需立即停止作業,進行處理;若瓦斯濃度達到或者超出1.0%時,應立即停止使用電鉆等工具、嚴禁爆破,及時撤出現場人員。
3、注重通風環境安全評價
根據礦井環境的差異,各煤礦井下通風系統也具有較大差異。在選擇通風系統時,相關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當前礦井環境相適應的通風系統。針對通風環境因素導致的通風安全隱患,煤炭企業可以在煤礦通風安全檢測系統運行的基礎上,定期對煤礦通風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結合實際情況,利用系統模糊狀態的隸屬函數,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對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各個環節實際通風情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內容,可以將內部存在的通風問題逐一梳理,并制定科學系統的處理措施。
以某煤礦井下作業環境為例,該礦井主要采用兩翼對角式通風模式,內部具有回風立井、主立井、副立井三個井筒。在具體評價工作開展過程中,煤礦企業首先可組織專門的評價人員構建初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即: 。
上述式子中R為評價結果,n為同一層次上單個因素數量,m為評語檔次數。
其次,針對該礦井實際情況,利用德爾菲法,給每一個因素賦予相應的權系數;從環境方面入手,構建通風系統安全評價體系。本文所選擇的礦井環境通風安全質量評價因素主要為采掘面空氣濕度(0.11)、采掘面空氣溫度(0.09)、瓦斯及有毒氣體體積分數(0.15)、粉塵質量濃度(0.12)、回風段阻力比例(0.10)、風量供需比(0.14)、氧氣濃度(0.14)。
最后,通過對該礦井通風環境進行評價,得出其主要安全隱患為風量供需比不足、巷道內瓦斯有害氣體增加,氧氣濃度不足[3]。根據以上數據及分析,為了保證該礦井環境安全,應加強采空區、盲巷安全管理,及時封閉透空巷道、盲巷道。
總結:
綜上所述,物質因素、人員因素、環境因素均可對煤礦通風安全造成了較大影響。因此,煤礦管理人員應加強對上述因素的重視程度,利用計算機技術,完善煤礦井下通風設備及通風檢測設備管理平臺,嚴格落實人員通風安全培訓及人員安全操作考核制度,注重通風環境安全評價,保障煤礦井下通風環境安全、采礦作業有序運行。
參考文獻:
[1]李南. 煤礦通風安全的制約因素及防范措施[J]. 能源技術與管理, 2017, 42(2):140-141.
[2]毛亞明. 淺析煤礦通風安全的制約因素及防范措施[J]. 科技經濟導刊, 2017(6):111-111.
[3]徐翔. 煤礦通風安全制約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討[J]. 能源與節能, 2017(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