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摘 要:中央型肺癌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與環境污染、吸煙或二手煙、長期精神壓力過高等有關。中央型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也給社會醫療資源造成沉重的負擔。由于中央型肺癌病變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往往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目的:探討呼吸道護理對全肺切除術后患者術后血氣指標、并發癥、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2018年中心醫院36例接受全肺切除術治療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患者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術后加強呼吸道護理。對比2組患者術后血氣指標、并發癥、生活質量的差異。結果:經數據統計發現,術后3d時實驗組患者pH值、PO2高于對照組,PCO2低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時,實驗組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出院時護患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全肺切除術后加強呼吸道護理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改善血氣指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改善患者的預后,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全肺切除術;常規護理;并發癥;呼吸道;滿意率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16年~2018年36例接受全肺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8.74±11.25)歲;手術原因均為中央型肺癌。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18例。采用統計學分析方法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原因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有咳嗽、血痰、胸痛等臨床表現,并經CT、MRI及影像學檢查證實;病灶位于支氣管、葉支氣管、肺段支氣管;卡氏評分>60分;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肺部感染;肺結核活動期;卡氏評分<60分;已發生遠處轉移;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吸煙者術前2周應戒煙,對咳嗽患者同時給予祛痰劑,并觀察有無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或縮唇呼吸。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及時識別病情變化,遵醫囑給予術后用藥,嚴格控制輸液速度,用藥過程中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術后次日始給予霧化吸入,協助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1.2.2 實驗組患者術后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同對照組,同時加強呼吸道護理。術前2周戒煙,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戒煙的重要性,囑咐家屬做好監督。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掌握正確的呼吸技巧,使患者重新協調、適應呼吸肌功能,以增加肺活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縮唇呼吸:緊閉嘴唇,用鼻緩慢深吸氣,吸氣的同時默數1,2,3。縮起嘴唇如同吹口哨,緩慢呼氣,同時默數到6。吸氣與呼氣之比為1∶2。囑患者全身放松,取半臥位或坐位,安靜狀態下建立腹式呼吸,腹壁放松,一手放于前胸部,一手放于上腹部。吸氣:緊閉嘴唇,用鼻緩慢深吸氣,腹部的手上抬,腹部鼓起。呼氣:用口縮唇呼氣時腹肌收縮,緩呼深吸,每日3次,每次20min。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以促進排痰,深吸氣后屏氣3~5s,再緩慢呼氣。第2次呼氣后屏住呼吸用力咳出。對咳嗽乏力者指按壓胸骨上窩的氣管以誘導咳嗽。護理人員一手保護切口,另一手呈空心掌狀由下向上,由外向內拍打背部。給予氧氣霧化吸入,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遵醫囑使用鹽酸氨溴索。對排痰無效者給予吸痰操作,以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波形、幅度,正確識別限制性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定期監測血氣分析結果,并加強巡視。
1.3 檢測方法
于術后第3d靜息狀態下取患者肱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采用肝素抗凝,避免血標本與空氣接觸,在取血后30min內完成檢測。檢測儀器為雅培i-STAT和羅氏cobasb123血氣分析儀。
1.4評分標準
1.4.1 生活質量
于術后6個月時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8個維度、10項內容共36個條目,8個維度分別是生理功能、生理角色限制、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心理健康。前4個維度被定義為生理健康內容,后4個維度被定義為心理健康內容。總分為14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術后3d時2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3討論
3.1 全肺切除術的潛在并發癥及護理要點
全肺切除術創傷較大,術后患者的肺循環血管床驟然減少,引起肺組織局部的血流灌注發生重新分配。健側肺的血流量增多、壓力增大,并增加血管壁滲透性,使得代償期肺泡內分泌物也增多。加之機械通氣對呼吸道產生的刺激作用使腺體分泌增加,導致全肺切除術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如不及時排出,可引起肺部感染、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全肺切除術后的呼吸道護理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全肺切除術后應充分供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靜脈輸液速度以減輕心肺負擔,同時應嚴密觀察心臟體征,及時識別并處理心律失常;觀察胸腔引流情況,注意氣管位置。
3.2 加強呼吸道護理對全肺切除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作用
全肺切除術術后并發癥包括出血、呼吸衰竭、心律失常、感染等,無論是哪種并發癥均可能導致患者康復延遲甚至死亡,因此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是全肺切除術后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中加強呼吸道護理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11.11%,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44.44%)。這一結果提示,對全肺切除術后患者加強呼吸道護理有助于保持氣道通暢、促進呼吸循環器官功能的恢復,使術后并發癥風險大大降低。這一舉措有助于患者安全渡過危險期,促進術后康復。
3.3 全肺切除術后患者加強呼吸道護理對其生活質量及護患關系的作用
與其他報道相比,本研究還對患者術后遠期生活質量進行隨訪,發現加強呼吸道護理者術后6個月時SF-36評分高于常規護理者。這一結果提示,在全肺切除術后加強呼吸道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遠期效果。
綜上所述,在全肺切除術后加強呼吸道護理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改善血氣指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改善患者的預后,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潘宴青,楊如松,邵豐,等.完全胸腔鏡支氣管袖式成形肺葉切除術治療中央型肺癌[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5(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