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祥
【摘 要】目的:探討給予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計算機體層攝影(CT)的表現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7年 10月19日~2018年10月19日在我院確診治療的12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的臨床信息。對其CT表現結果進行分析。結果:12例入組患者可分為7例結節型和5例腫塊型。G3 級 3 例,占25%; G2 級 2 例,占16.67%;G1級7例,占58.33%,結論: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病病灶部位CT延遲期強化較均勻、腫瘤無明顯壞死時,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CT表現
【中圖分類號】R5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胃腸道內出現的發病率逐年增加[1]。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作為一種臨床上明顯異質性的腫瘤,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內分泌功能紊亂,出現腫瘤淋巴結轉移[2]。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惡化可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根據腫瘤核分裂象的數量的不同, Ki - 67 陽性指數的不同,GEP – NETs包括3 個級別:G1 、 G2 、 G3。為探討給予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計算機體層攝影(CT)的表現分析。隨機選回顧性分析在我院確診治療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12例,入院時間為2017年10月19日~2018年10月19日,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對比分析,現將報告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確診治療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12例,在2017年10月19日~2018年10月19日期間入院。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26.41±40.32)歲。12例GEP - NETs患者中,3 例最初發病部位為胃, 5 例為直腸, 2例最初發病部位為十二指腸, 1 例為升結腸, 1 例為闌尾。
1.1.1 納入標準 入組患者均符合納入標準:1)符合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影像學》(第 6 版)的診斷標準; 2)未使用過其他研究所用的藥物; 3)24 小時神經功能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神經類疾病患者;②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的患者;③患有肝臟、心臟以及腎臟等方面的嚴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入組患者均符合腦部圖像擺位標準,應用 Philips Briliance 128 層螺旋 CT ,使患者取仰臥提體位,對患者腹部連續性軸位平掃調節數字化圖像,使其清晰,對比度達到診斷要求;CT平掃圖像層厚5mm,層間隔5mm,腦部窗寬80-110HU,窗位30-55,骨窗窗寬80-110HU,窗位30-55。由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8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350 mgI/mL),對行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進行掃描。
1.3 觀察指標 根據腫瘤核分裂象的數量的不同,Ki-67陽性指數的不同,GEP - NETs包括3個級別:G1、 G2、G3。G1級:每10 HPF中核分裂象小于2 個,Ki – 67陽性指數小于2%;G2 級:每10 HPF中核分裂象 2~20 個,Ki-67陽性指數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20% ,G3 級,G3:每10 HPF中核分裂象大于20個,Ki-67陽性指數大于20%。對入組患者CT表現結果水平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CT表現 根據病灶大小不同,12例入組患者可分為7例結節型和5例腫塊型。結節型:病灶長度:6~21 mm;病灶形狀:規則,邊界清楚;增強掃描動脈期結果:較明顯,強化;門脈期、延遲期結果:持續均勻強化;無周圍腫大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腫塊型:病灶長度:41~69 mm;病灶形狀:不規則;增強掃描動脈期結果:較明顯,不均勻強化;門脈期結果:持續強化;延遲期:強化均勻,無明顯壞死。出現周圍腫大淋巴結或遠處轉移。
2.2 病理結果 入組的12例GEP - NETs患者中,G3 級 3 例,占25%; G2 級 2 例,占16.67%; G1 級 7 例,占58.33%,見表1.
3 討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胃腸道內出現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作為一種臨床上明顯異質性的腫瘤,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內分泌功能紊亂,出現腫瘤淋巴結轉移。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惡化可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嚴重則導致死亡。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早期的明確診斷與及時治療,改善胃腸道能力,緩解神經內分泌損傷程度。輔助計算機體層攝影(CT)檢查,明確發病部位及病灶浸潤的具體情況,從而可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治療,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神經內分泌的損傷程度,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臨床上應注重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計算機體層攝影(CT)表現對早期診斷意義分析的臨床研究。
本研究表明12例入組患者可分為7例結節型和5例腫塊型。,G3 級 3 例,占25%; G2 級 2 例,占16.67%; G1 級 7 例,占58.33%。究其原因,GEP - NETs 傳統的早期診斷方法為內鏡檢查,通過內鏡檢查對胃腸道黏膜層的病灶情況進行分析,但無法判斷是否存在周圍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情況。CT檢查可在掌握患者病灶浸潤程度的同時判斷是否存在周圍淋巴結大小及遠處臟器受累情況。病理結果中分化越低、核分裂象計數越高和 Ki - 67 陽性指數越高則惡性程度越高。由于腫瘤內血管豐富,細胞數量多但成分單一。胃腸道腺癌鑒別的主要觀察方向包括:動脈期強化是否均勻,延遲后增強掃描,強化結果是否均勻,有無明顯壞死。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GEP - NETs)患者CT 增強掃描主要判斷在于延遲期。
綜上所述,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病病灶部位CT延遲期強化較均勻、腫瘤無明顯壞死時,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王新蓮.腹盆部低劑量 CT 掃描的臨床應用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7,32(7):761-766.
鄧會巖,劉月平,王心然,等.467 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7,16(3):28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