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融
【中圖分類號】R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一般情況:
初診時間是2018年7月6日,主訴: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余,皮膚濕疹伴瘙癢2月余。
現病史:患者發現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余,化療后,患者全身皮膚出現濕疹伴瘙癢,濕疹抓后潰爛,平素汗出多。刻診:患者訴皮膚濕疹伴瘙癢,濕疹抓后潰爛,汗出多,納差,不欲食,寐安,二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細弦。中醫診斷:惡核西醫診斷: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療后。主要矛盾:化療后肺胃濕熱之濕瘡,辨證分型:肺胃濕熱。治則:清熱燥濕止癢,消食和胃,方藥:二妙散+保和丸加減。姜半夏9、陳皮9、白茯苓30、連翹9、焦山楂15、焦六神曲15、炒谷芽30、炒麥芽30、蒼術9、生米仁30、白鮮皮30、厚樸6、地膚子30、知母15、黃柏15、竹茹9 總×14貼
二診時間為2018年7月23日,患者訴汗出多,濕疹及皮膚瘙癢仍有,胃納可,夜寐安,大便每日2-3次,質尚可,小便正常。舌紅苔黃,脈細弦。辨證分型:濕熱浸淫,治則:清熱涼血,燥濕止癢。方藥:二妙散+犀角地黃湯加減。生地15、牡丹皮15、赤芍9、水牛角30、連翹15、生米仁30、蒲公英30、蟬蛻6、浮萍草18、知母15、黃柏15、蒼術15、吳茱萸3、陳皮6 總×14貼
三診時間為 2018年8月6日,患者訴濕疹處皮膚瘙癢,汗出多,胃納可,夜寐安,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辨證分型:濕熱浸淫。治則:清熱涼血,燥濕止癢,方藥:上方加減。去除浮萍草、牡丹皮、知母,加苦參9、土茯苓30、王不留行15、防風9 總×14貼
四診時間為2018年8月20日,患者訴頭面部濕疹較重,皮膚瘙癢,汗出多,胃納可,夜寐安,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膩,脈細弦。辨證分型:濕熱浸淫,治則:清熱涼血,燥濕止癢。方藥:7月23日方加減,去除黃柏,加炙麻黃3、獨活9、川芎9、牛膝15 總×14貼
五診時間為2018年9月3日,患者訴皮膚瘙癢,頭面部有水瘡,水瘡出來后瘙癢減輕。胃納可,夜寐欠安(夜間皮膚瘙癢難以入睡),大便一日1-2次,質稀。舌淡苔薄,脈細弦有力。辨證分型:熱盛傷陰,血虛風燥,治則:養陰清熱瀉火解毒,養血祛風止癢。方藥:黃連解毒湯+四物湯+犀角地黃湯加減,生地15、川芎9、赤芍9、當歸9、黃連3、黃柏15、黃芩15、梔子9、烏梢蛇12、牡丹皮12、白鮮皮30、地膚子30、白蒺藜15、水牛角30、土茯苓30總×14貼
六診時間為2018年10月8日,患者皮膚瘙癢較前減輕,胃納可,夜寐可,二便調,精神狀態較前好轉。舌淡紅苔薄,脈弦。辨證分型:熱盛傷陰,血虛風燥,治則:養血祛風止癢
方藥:9月3日方加減。去除烏梢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加連翹30、赤小豆30、麻黃6、桑白皮15、蟬蛻6、夏枯草30總×14貼。之后在原方上加減再服若干劑后,濕疹瘙癢痊愈。
【按語】
患者訴皮膚濕疹伴瘙癢,濕疹抓后潰爛,汗出多,辯病為濕瘡。“納差,不欲食”、“舌紅苔黃膩脈細弦” 辯證為肺胃濕熱證。
患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年,今已是古稀之年,素體本虧,后又經多次化療,造成正氣嚴重損耗。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現患者體內正氣不足,濕熱之邪入體,發為濕瘡,又因濕性重著粘滯,造成患者久治不愈。
初診:患者初診時用二妙散合保和丸加減。
濕熱病邪所引起的病證具有濕與熱兩重性質,所以濕與熱必須兼治。正如吳鞠通所說:“徒清熱則濕不通,徒祛濕則熱愈熾。”而二妙散功用正是為清熱燥濕、濕熱并治。正如《醫方考》所說:“次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之道也。”
患者初診時另訴“納差,不欲食”,因此處方用藥時要先治脾胃。東垣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內傷,必然破壞臟腑之間的制約平衡。其中最受累的是肺,所謂“脾胃一虛,肺最受病”。而肺開竅于皮毛,濕疹之病與脾肺濕熱均有關系。對于病邪實,胃氣傷者,不可以徑用攻擊之藥,必須先補胃氣之傷,再行攻伐。所以初診時,在二妙散的基礎上加用保和丸消食和胃。《成方便讀》分析保和丸的藥物組成,“山楂酸溫性緊,善消腥羶油膩之積,行瘀破滯,為克化之藥,故以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溫之性,能消酒食陳腐之積…麥芽咸溫消谷,而行瘀積…然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連翹之苦寒散結而清熱。積郁之凝,必多痰滯,故以二陳化痰而行氣。”
另在二方的基礎上,用藥又加上炒谷麥芽、生米仁、白鮮皮、厚樸、地膚子、知母、竹茹。
炒谷麥芽,《本草綱目》說麥芽和谷芽能“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生米仁,又叫薏苡仁,《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土能勝水除濕…”
厚樸,《名醫別錄》:“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脹滿…除驚,去留熱,止煩滿,厚腸胃。”厚樸、蒼術均為化濕藥,性能辛苦溫,具有燥濕之功,常相須為用,治療濕阻中焦之證。厚樸苦降下氣消積除脹滿,又下氣消痰平喘,既可除無形之濕滿,又可消有形之實滿,為消除脹滿的要藥;而蒼術辛散溫燥為主,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又可以祛風濕。
知母品性甘寒質潤,能瀉肺火、滋肺陰,瀉胃火、滋胃陰,瀉腎火、滋腎陰。竹茹,《本草匯言》:“此藥甘寒而降,善除陽明一切火熱痰氣為疾,用之立安”。
白鮮皮,《藥性論》說白鮮皮能“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廯赤爛”。《本草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藥也。”
地膚子,《滇南本草》說此藥能“洗皮膚之風”。
二診:二診改用二妙散+犀角地黃湯加減。
患者二診時已“胃納可”,脾胃已恢復正常功能,所以去保和丸。而患者患病日久,濕熱之邪已入營血。葉天士認為“久病入絡”去辯證,他認為只要邪氣久羈,必然傷及血絡。《臨證指南醫案》中說:“初病濕熱在經,久則入絡”,故改合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為君,歸經心肝,清心肝而解熱毒,且寒而不遏,支入血分而涼血。臣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一可復已失之陰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熱。原方中的白芍改成了赤芍。《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于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腎,清熱涼血,與赤芍兩味用為佐使。四藥合用,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本方藥僅四味,配伍嚴謹,使熱清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弊。《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涼血以生新血,白芍斂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雖曰止血,而實去瘀,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
二診在二妙散合犀角地黃湯的基礎上,又加上了連翹、生米仁、蒲公英、蟬蛻、浮萍草、知母、吳茱萸、陳皮。
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為連翹酚及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其他致病菌,對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以及鉤端螺旋體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有抗炎、解熱作用。
蒲公英,《本草備要》說蒲公英是“專治癰腫、疔毒,亦為通淋妙品”,利小便而清濕熱。
蟬蛻,《本草綱目》說其可治“皮膚風熱,逗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
浮萍,《神農本草經》說其“主暴熱身癢”,《本草圖經》說其可“治時行熱病”。現代藥理學研究還發現浮萍草有解熱及抑菌作用。
上藥均為寒涼之藥,而苦寒之藥以傷胃氣,所以遣方用藥時要注意顧護胃氣。所以用藥時又加了陳皮與吳茱萸。陳皮與蒼術、厚樸等同用合成平胃散。《本草經疏》:“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二藥合用可,防止過用寒涼而引起的脾胃寒濕氣滯證。
三診:
在7月23日方基礎上去除浮萍草、牡丹皮、知母加苦參9、土茯苓30、王不留行15、防風9。患者三診瘙癢仍有,熱證較前減輕,需加用燥濕祛風止癢藥,又因已加入“大苦大寒”苦參,又恐苦寒太過,故去浮萍草、牡丹皮、知母這幾味清熱藥。
苦參,《本草正義》:“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防風辛溫發散,能祛風止癢,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病。防風配苦參、蟬蛻、蒼術又可合成治療風疹、濕疹的常用藥消風散的組成部分。土茯苓,《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王不留行,《神農本草經》認為王不留行“主金瘡”,可把濕邪從小便而出。
四診:在7月23日方基礎上去除黃柏加炙麻黃3、獨活9、川芎9、牛膝15
患者訴頭面部濕疹較重,汗出多, 濕熱之邪在上焦,加獨活、川芎、牛膝以“引火下行”。再加少量炙麻黃升提,以防氣降太過。黃柏主清下焦濕熱,故去之。
五診:改用黃連解毒湯+四物湯+犀角地黃湯加減。
患者五診時脈細數有力,考慮為火毒熾盛之癥。《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黃連解毒湯功,《成方便讀》說此方:“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黃芩清上焦之火,黃連清中焦之火,黃柏清下焦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從心肺之分,屈曲下行,小腸膀胱而出。”又因患者病久,氣血虧虛,故用合四物湯加減。
四物湯為《金匱要略》中的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功用為補血和血。《成方便讀》:“夫人之所賴以生者,血與氣耳,而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思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益血,二味為補血之正藥。然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流動之機,故必加以當歸、川芎,辛香溫潤,能養血而行血中之氣者,以流動之。” 患者濕熱日久入絡,血熱日久易化瘀,故改熟地為生地,改白芍為赤芍。五診時,在三方合用的基礎上另加烏梢蛇、白鮮皮、地膚子、白蒺藜、土茯苓。烏梢蛇,《開寶本草》:“主諸風瘙癮疹,疥廯,皮膚不仁,頑痹諸風。”白蒺藜辛散苦泄,輕揚疏散,又有祛風止癢之功。
六診:在五診用藥基礎上加連翹30、赤小豆30、麻黃6、桑白皮15、蟬蛻6、夏枯草30去除烏梢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患者六診時訴皮膚瘙癢較前減輕,又考慮到疏風太過又易傷血,故去烏梢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疏風止癢之藥。
患者病程后期,諸證較前減輕,精神狀態較前好轉,癥情基本穩定,故改用赤小豆、桑白皮、夏枯草等解熱輕劑鞏固療效。
【結語】
濕熱之邪,纏綿難愈,病程長且容易反復。該病的治療需要醫者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醫學功底,遣方用藥、隨證加減,加上患者的堅持與配合,終能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