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萌
[摘 要]民族聲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時吸收和借鑒其他優秀聲樂藝術元素融合成新的聲樂形式。因此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多元化環境的營造,并了解不同民族聲樂的理念,為聲樂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本文主要對當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多元化發展的途徑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校;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1-0023-03
科技的發展使得高校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也更加豐富,當前多元化教學已經成為教學的主要趨勢。民族聲樂教學是高校音樂教學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思想,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在民族聲樂教學中不僅要體現出民族性,同時還需要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生活實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當前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民族性弱化,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模式單一等都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逐漸邊緣化,接下來將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民族性逐漸弱化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的藝術類高校開始不斷地興起,同時民族聲樂專業也開始在藝術院校建設和發展,吸引和培養大批的音樂人才,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奠定基礎[1]。從民族聲樂教學的情況來看,民族聲樂教學中需要具有多元化的表演風格,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國的歌曲演唱方式也開始呈現多元化的形式,影響到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但是在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下,大部分院校更注重美聲以及流行音樂的演唱形式教學和研究,使得民族聲樂教學逐漸弱化,隨著重心逐漸向西方音樂的轉移,民族聲樂的位置越來越低,因此在民族音樂多元化的發展中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二)教材內容脫離實際
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滿足市場的人才培養需求,藝術類院校在教材的編寫中還需要結合教學實際,但是從民族聲樂的教材編寫情況來看,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不符合實際,西方化比較嚴重,大部分藝術院校在教材編寫方面都存在弱勢,而且由于民族聲樂的邊緣化也導致部分院校將其作為選修科目,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難以提升學生對民族聲樂的重視。雖然在藝術文化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藝術教學不能閉門造車,但是如果過于注重國外藝術文化教育,導致民族性藝術被忽視則顯得本末倒置,也將影響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2]。學生要想在民族聲樂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當前由于高校間教材編制的差距性,使得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方面缺乏專業性。
(三)教學模式陳舊
通過對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情況分析可知,西方音樂以及流行音樂一直是音樂領域的主流,民族聲樂則逐漸被邊緣化。這也導致很多高校在教學中缺乏對民族聲樂的重視,在聲樂教學中的宣傳和推廣不足,導致民族聲樂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民族聲樂邊緣化嚴重,民族性特征逐漸被弱化,教學效率難以提升。此外,大部分高校在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卻無法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成因
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從歷史、文化以及現實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進而為其繼承、發展奠定基礎。隨著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斷地發展和演變,民族聲樂藝術形式是建立在民歌、戲曲等元素上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入侵,又借鑒了西洋唱法,使得民族聲樂的唱法更加飽滿,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在多種元素的影響下,我國的民族聲樂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
(一)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具有有利的歷史條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也積累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各民族和地域的發展中積累了很多的民歌、戲曲以及說唱等形式的傳統聲樂。同時在各歷史時期的文化、政治影響下,民族聲樂的風格各異、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重點,同時也促進我國聲樂藝術形式的多元化發展。
(二)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特點
當前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中僅存的曲藝和戲曲品種達到300多種,而且演唱的風格和方法都比較豐富[3]。各個民族和地區的原生態民歌數不勝數,演唱的方式和技巧也千差萬別。而這些都是民族聲樂發展中的重要資源,傳統音樂藝術中從發聲、文化內涵以及形態表演等方面都能夠體現出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豐富性、多樣性,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對世界文化格局的影響
人類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經過不斷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同時這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社會的全球化發展,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也不斷地加深、加快。在這種世界文化格局的影響下,我國民族唱法中也開始注重對西洋唱法的借鑒和吸收,并不斷地進行內化和完善,這也為我國民族聲樂更好地發展和走向社會的舞臺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和諧兼容以及中西結合等方式促進我國民族聲樂得到更好的發展。民族聲樂藝術形式的傳統性和融合性也是其主要的藝術特征,符合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不僅能夠保留中華聲樂文化本質,同時也有利于對世界聲樂文化的學習和借鑒。
三、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的對策
藝術高校是音樂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所以還需要根據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特性和規律,并與世界文化審美和多元化發展形勢一致,使我國民族聲樂得到多元化發展。
(一)轉變民族聲樂教學理念
教學實踐也需要良好教學理念的指導,所以高校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需要注重對良好聲樂教學理念的樹立,建立健全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提升民族聲樂的教學水平。不斷地開拓教學發展視野,突破西方聲樂文化一元化的文化限制,加強對西方、民族、傳統以及現代音樂藝術的聯系,實現對我國傳統聲樂演唱技巧的繼承,并借鑒國外的聲樂演唱精髓,提升高校聲樂專業師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水平。
民族聲樂教學傳統性以及融合性的結合,不僅可以使民族聲樂教學的藝術形式更突出,同時也符合時代的審美。在保證民族聲樂文化的基礎上,同時也有利于對國外聲樂文化藝術精華的吸收。所以在民族聲樂的傳承和發展中,必須要做好國內外文化的融合,并保證二者間的統一、和諧發展,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進步和完善。
(二)注重我國傳統聲樂文化的傳承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中,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元素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因此高校在傳統民族聲樂文化元素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對我國傳統聲樂文化的傳承。[4]民族聲樂學生必須要對聲樂藝術的演唱方式和技巧進行熟練的掌握,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豐富和創新。民族聲樂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嗓音特點以及演唱能力,進而為學生選擇最適合的作品,使所有學生的優勢都能夠有效地發揮,并凸顯出民族聲樂人才的特點,實現對個性化人才的培養。
當前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中越來越重視原生態民歌。當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中需要建立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對我國藝術特點以及演唱技巧的研究和學習。比如可以聘請一些原生態的歌手到校進行指導和教學,并在課程的設置中注重民族性特點以及良好的演唱技巧,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豐富,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了解和掌握民族聲樂教學的特點,提升師生的民族文化傳承藝術和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方法
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中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實現個性化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除了聘請專業的教師外,還可以邀請一些特色的民間聲樂演唱藝人或者專業的民族聲樂演唱人員等為學生提供演唱指導,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演唱以及表演的民族特色方面,凸顯出我國民族聲樂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式,認識到我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元素,進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更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性特點的和個性化的民族聲樂教學氛圍,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從我國民族聲樂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特點來看,其本身具有豐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由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得教學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師還需要注重對教學方法和設備的創新,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特點等加強對教材的完善。另外,配備完善的音響設施,以及教學視頻和音頻資料等,對課堂教學中的風格進行對比分析,起到示范教學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從聲樂教學體系來看,其中發展最完善的為美聲唱法教學體系,其人聲演唱的色彩比較豐富,能夠形象地刻畫出完美的人物形象,促進西洋歌劇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民族聲樂在色彩對比以及聲部的豐富性等方面卻存在嚴重的不足,只有男女高音的區別。所以為了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必須要注重對聲部體系的劃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作品的創作和學生的指導,更好地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特點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促進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能夠加強對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畫,提升我國歌劇的創作水平,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國際化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藝術思潮受到外來文化的劇烈沖擊,因此我國的民族文化不僅要注重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同時還需要打破傳統的藝術形式,在教學理念以及形式等方面都進行拓展和創新,保證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但是高校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形式無法一蹴而就,還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調整時間,所以我國的藝術院校必須要不斷地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思想和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并始終堅持聲樂教學的民族性,通過將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結合,使其更符合當代的審美要求,為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注釋:
[1]馬希剛.高校聲樂教學中少數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問題[J].北方音樂,2018(15):128,130.
[2]張 曼.關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18(07):99—100.
[3]謝 晉.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探究[J].北方音樂,2017(24):167.
[4]李美群.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的思考——以民族聲樂教材為例[J].音樂創作,2017(08):192—19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