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翠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形態。新時代,我們應當以辯證法的觀點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并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本文簡單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主要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并提出了幾點在新時代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代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引言
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統文化起著推動民族進步、保障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作用。站在新時代的視閾下看優秀傳統文化,其對貫徹落實“二十四字”、增強文化自信、豐富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1]。當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強國夢,我們應當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認知傳統文化,明晰其優秀基因創新轉化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思想價值,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表達形式,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
1.規范傳統社會政治秩序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始于農耕文明,它使傳統社會逐漸形成了以孝為本的家庭倫理觀念、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和物我不分的認知方式。帝制統治時期,朝代、政權不斷發生變化,但因為傳統文化與農業經濟基礎一直存在高度一致性,所以文化傳統以及政治結構并未被動搖其根本。因此,文化與政治制度表現出了較強的持續性以及穩定性[2],從而規范了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
2.形成家庭倫理觀念
傳統社會是基于親緣關系建立的,與公共社會不同,它以勞動生產為中心,是父母血親及其他親屬關系的集合,強調家族歸屬與人際脈絡。所以,在傳統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個體具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行為意識,促進了如今“家和萬事興”思想觀念的形成。而個體之于家庭的“孝”,表現在國家層面就是對國忠誠。
3.培育個體價值取向
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文化側重于人的德行的養成,《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就明確指出了有關德行的養成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實現“平天下”的終極目標,開創一個道德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而家又由個體組成;最終歸結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上。可以說,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培養個體的價值取向。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
1.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現代化是時代化,而非西方化,它沒有固定的發展形態與模式。但可以確定的是,現代化必須是基于優秀傳統文化而發展的,以民族的形式實現的,而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只能與現代化融合才能得到延續與繼承。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關系[2]。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從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基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尊重與認可探索相應的發展道路。而當前,隨著文化建設的全面推進,眾多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經時代的洗禮正在逐漸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強大推力,習總書記基于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就是最好例證。
2.加強民族團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豐富性、多樣性、開放性以及包容性,它凝聚著中華各民族的精神力力量,為民族團結提供著不竭的動力。通過宣傳與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人民能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優勢,更能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從而增強自身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加強與其他民族的溝通交流與學習。同時,也減少了民族矛盾的產生。
三、在新時代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措施
1.持續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得到傳承和弘揚,關鍵在于青少年。但是,建立其文化意識、培養其文化自信是一項長遠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時間內就見成效。秦丹華、程佳、翟群認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實施過程中,應該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帶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筆者認為,當前青少年普遍對傳統文化無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了解,沒有和傳統文化相接觸的機會。因此,應當持續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要求學校根據地域歷史文化特色與人文風俗及自身實際適當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知識普及課程,增設專門人才培養專業,要求教師教給學生相關方面的從業知識與技能,同時,使學生形成懂得欣賞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與學生差不多,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強對教師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
2.充分發揮新媒體及大數據的功能與作用
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以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讓文化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快捷與廣泛,也讓有歷史厚重感的、遠離實際生活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元素碎片化,使之受到廣泛關注與喜愛。因此,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及大數據的功能與作用,將新的傳播方式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引導社會群體禮敬禮傳統、親近傳統,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與當代傳承培育豐厚的土壤,培養更多的受眾。同時,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庫,通過網絡大數據系統而全面地搜集、保存流散于全國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傳統技藝、服飾、曲藝唱腔等資料,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以及創新銜接在一起,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3.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要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更加貼合與融入,必須進行創新,并處理好創新與繼承之間的關系[3]。筆者認為,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守正”,做好創新前后的有效銜接,落穩每一個腳步,確保“老觀眾不失去,年輕觀眾走進來”;其二,支持青年人創新,結合時代發展推出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劇目,增強劇目互動感,使其表現形式與新時代貼近,并拉近傳統優秀文化與人民群眾間的距離;其三,針對優秀傳統文化類型舉辦相應的創作活動,建立人民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意識。例如書畫類文化傳承,可舉辦主題性的書畫創作展覽,比如說“詩歌的樣子——書畫大賽”、“百影·百千畫——愛國主義教育公益主題展”等,使人民群眾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以書畫的形式進行二次創作。
結語
新時代,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強民族團結方面的重要價值,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創新,使之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余杭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J]. 智庫時代,2018(22):1-2+4.
[2]白璐. 論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8(06):77-79.
[3]徐光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時代化[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