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穎 羅小華 聶朝祺
摘 要:發展林下經濟,對開辟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轉型升級,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實現“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的目標具有重要發展意義。該文在對尤溪縣梅仙鎮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初步探索了發展林下經濟的有關問題,并對其林下經濟下一步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尤溪縣梅仙鎮;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7-0003-02
1 梅仙鎮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
1.1 總體情況 梅仙鎮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8.3%。現有林地總面積15749hm2,其中:商品林面積11378hm2,生態公益林面積4371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8%;有林地面積13864hm2,分用材林面積8450hm2竹林面積2997hm2、經濟林面積872hm2、疏林地面積118hm2、未成林面積1427hm2。全鎮集體林地總面積15749hm2,涉及5700多戶。到2018年底,全鎮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積15749hm2,實行家庭承包面積13672hm2。2018年,全鎮林業總產值1.5541億元,同比增長8.3%。
梅仙鎮林下經濟的發展自2003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已有1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鎮礦業的“休克療法”和轉型發展,促成了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和農民自主發展的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森林旅游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模式有:一是林菌模式。全鎮在下保點開展以袋料香菇、木耳、天然紅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2018年全鎮食用菌產業覆蓋12個村,已成為梅仙鎮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18年全鎮袋料食用菌年生產150萬袋,產量達到17t,實現產值178萬元;二是林藥模式。在丈際、東頭、科第、梅營等村開展以黃花元態、黃精、太子參、鐵皮石斛等為主的地道中藥材生產取得突破性發展,產業覆蓋全鎮13個村的大部分村組,2018年全鎮林下藥材產量達到3.1t,收入215萬元。其中太子參產量達到1.8t,實現收入135萬元;黃精產量達1.1t,實現收入80萬元。三是林禽模式。由農民自發注冊成立家庭農場養殖雞、鴨,在9個村成立了7家家庭農場和3家特種養殖場,據調查,全鎮林下養雞、鴨100只以上的大戶達到56戶,包括特種野豬、豪豬等種類總存欄數達26180只以上;其中南洋村的山野特種養殖場2018年養野豬存欄達到1096頭,實現產值128萬元,盈利28萬元。四是生態茶園、森林人家、森林旅游模式。目前,已經注冊成立了3家的家庭林場或家庭農場,其中:百桂山莊和高春山莊分別被確認為“三星級”森林人家;高春家庭農場分別被確認為2014年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場、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強宏家庭農場被評為2015年縣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并申報評定2015年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場;而且3家家庭林場(家庭農場)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同時,以倒排巖景區為抓手,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產業。以上這些林下養豬、養雞鴨、森林人家、森林旅游在自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為當地農民因地制宜開發林下經濟資源發家致富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1.2 主要特點 一是林地資源豐富。2011年在省委作出建設生態省和政府產業扶持政策激勵下,梅仙鎮大力倡導非林地造林、林地占補平衡等工作措施,使梅仙鎮林地面積不斷擴大,有林地增加了145hm2,森林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據統計,全鎮15749hm2林地中,可開發林下經濟的林地為70%左右,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二是區位條件優越。梅仙鎮被堪稱為福州的后花園,隨著福銀高速公路、向莆鐵路的開通,讓梅仙鎮步入了福州半日經濟圈,同時304省道穿境而過,鎮內通村公路173km,形成了國、省、縣、鎮、村道5級交通運輸網絡,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較強的區位優勢。三是自然條件適中。梅仙是戴云山脈的腹地,自古就有梅仙無閑草,遍地皆是藥的稱謂。梅仙藥材資源豐富,名貴品種多,據2014年全縣生物醫藥普查,已查明有100多種,列入《中國藥典》的有30多種。特別是強宏家庭農場引進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面積近3hm2已取得了成功。由于全鎮境內生態環境優良,無污染,在目前全國中藥材頻頻爆出產地污染、藥材品質下降的狀態下,梅仙藥材以產地環境優良品質上乘的特點會更加贏得市場的青睞。四是基礎較好,潛力巨大。梅仙鎮現在從事林下經濟產業的人口達3500多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基地加農戶,建立了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林下采集等林下高效種養殖模式,贏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輻射作用明顯,林下經濟已成為農業增收、農民致富新的增長點。五是森林旅游開始起步,為開發森林旅游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梅仙鎮商人曾小玲,在通過考察倒排巖周邊近667hm2的森林資源、氣候特點后,決定在倒排巖寺廟周邊投資森林旅游業,開發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森林休閑2日游。
2 存在問題
當前,梅仙鎮林下經濟雖然取得長足的發展,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制約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2.1 發展林下經濟資金匱乏,影響發展后勁 由于梅仙鎮是一個礦業大鎮,正值轉型升級,多數農民經濟收入不高,農戶投資林下經濟的能力有限,目前除茶葉有公司進入外,林下藥材、林下畜牧業都是農民自發進行發展,規模小,效益低。
2.2 森林旅游產業發展慢 主要體現在森林游還沒有形成規模效益,旅游線路上雖然開發了倒排巖、森林人家、紅色之旅、半山美麗鄉村等森林旅游線路,但旅游線路短、景點特色不突出,與梅仙鎮森林資源優勢相比明顯不相適應。
2.3 產業層次低 目前,林下經濟還主要是以種養、采摘為主,外銷的主體還是初級原料,全鎮目前還沒有藥材、食用菌等林下產品的深加工企業。
2.4 龍頭企業帶動力弱 由于林下經濟大部分產品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投入費用大,雖然部分企業參與其中,但帶動力仍然不足,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及相應的補貼資金,積極性不高。
2.5 專業人才匱乏 發展林下種養殖技術強、要求高,很多農村年輕人寧可在城里打工掙小錢,也不愿干農活;同時,縣級現有的農林科技人員知識老化,對農業和林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應用、產業化建設等領域新技術推廣乏力,難以滿足林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雖然這幾年都在招聘農業技術人員,但是招非所用,很多招聘的專業技術人員被安排從事其他工作,農民需要的林下生產技術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對林業發展的投入 主要是加大對林業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強林區的道路、通信、水電等硬件建設,重視引進先進的管理和生產技術,培養、引進科技人才,為有效保護林地,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3.2 統籌安排,科學規劃 尤溪縣的森林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潛力巨大。發展林下經濟,涉及各行各業,覆蓋千家萬戶,需要縣委縣政府、縣有關主管部門、鎮政府等進行統籌安排,各部門、企業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才能確保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要盡快建立并完善林業開發與保護的制度和規劃,對林下經濟要堅持經營規模適度,既要注重提升林下經營規模,又要防止林地過度集中,切實保護林地資源,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3.3 強化協調服務,合力推動發展 由農業、林業部門牽頭,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同時,密切關注林下經濟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經驗,搞好適宜林間種、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政府各部門要根據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扶持。結合目前在全縣開展的精準扶貧,要將貧困戶、計生戶列入林下經濟重點扶持對象。要積極培育市場營銷組織,搞好市場服務,涉農部門要加強食用菌、藥材市場研究,尤其是要加強對太子參、黃精等中藥材市場銷售情況的研究,縣級相關部門要及時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對種植戶發出市場預警,使廣大種養戶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使林下經濟種(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
3.4 鼓勵、引導與林下經濟產業相關的企業快速發展 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設立項目中把發展與林下經濟產業相關的企業列入議事日程,建立相關行業組織,協調、指導林下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特別是要組織、培養、發展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牌產品,從而帶動林下經濟發展。引進一些既不破壞森林植被,又產生高附加值的品種,以促進林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3.5 堅持依法行政,妥善解決各種矛盾,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是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要求,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地流轉,讓黨的農業政策發揮最大的紅利。要按照縣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縣林下經濟規模達到66667 hm2,產值達到1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二要進一步理順各種產權關系,妥善解決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三是要依法對林木資源進行監管,對產業開發所需的林木資源實行總量控制,對超額砍伐林木進行食用菌、藥材開發的企業和農戶要依法進行處理,保證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3.6 要按照兼顧效率與公平原則,加強對政府扶持林下經濟資金的監管 在已經進入林下經濟進行開發的企業,要履行帶動農戶的承諾,信守契約,帶動農戶發展。作為政府扶持林下經濟的發展資金,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扶持林下經濟資金使用辦法,細化扶持有關企業的條款,對不履行相關義務,轉嫁市場風險的企業,要依法敦促該企業履行合同;對以開發林下經濟為幌子和騙取財政扶持資金的企業或個人,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