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美 李志惠 候曉琪 程德元 何勇
摘 要:該文介紹了貴州省長順縣綠殼蛋雞生產現狀,分析了生產優勢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為促進地方特色品牌產品規模化和產業化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綠殼蛋雞產業;發展現狀;對策;長順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7-0063-03
1 長順縣綠殼蛋雞發展概況
貴州省長順縣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優越的生態環境,適宜發展綠色、有機和無公害綠殼蛋雞和雞蛋產品生產。目前,長順綠殼蛋雞和雞蛋產業已成為了長順縣加快推進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產業,以及較具發展潛力的重點產業之一,被認證為國家級、省級無公害畜產品之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長順縣鼓揚鎮馬場、巖臘和紀堵村一帶,人們就發現有產綠殼蛋雞雞群,世襲流傳利用這種雞蛋能治傷風感冒,綠殼蛋雞倍受保護才得以繁衍。20世紀80年代,因疫病嚴重侵襲,農戶飼養的原種綠殼蛋雞幾乎滅絕,只有在靠山偏僻閉塞而居村莊得以保留。20世紀90年代,發展較慢,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飼養量有一定的增加。20世紀90年代后期,保種選育申報工作起步,2000年陸續開始實施,投入資金10萬余元,采用提純復壯、選育擴繁的方式,培育了麻羽、灰羽、黑羽烏骨綠殼蛋雞2萬多只。2005年,長順縣同興養殖示范基創立,投資300萬元,占地面積6.67hm2,山林13.33hm2,從開始創辦300只養殖規模發展到30000只規模場。2007年,貴州省長順縣送智綠殼蛋雞養殖場示范基地成立,投資300萬元建成種雞場,占地33.33hm2,主要以選育、保種為主。2015年12月,長順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2月全產業鏈項目啟動,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1年左右完成了2萬套祖代種雞場、20萬套父母代場、1500萬羽孵化廠、2000萬上市肉雞養殖基地,以及完成配套辦公生活設施建設。2017年4月5日,長順縣三原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6000萬元,企業主要以長順縣為中心地帶的綠殼蛋雞全生態產業鏈,積極推動當地精準扶貧工作,帶動農民通過發展綠殼蛋雞發家致富。
2 長順縣綠殼蛋雞的發展優勢分析
2.1 地理環境優勢 綠殼雞蛋之鄉——鼓揚鎮,位于貴州中部,黔南州西部,長順縣南部,南鄰交麻代化2個麻山鄉鎮,東與睦化鄉相連,北靠云盤、中壩2鄉,西與紫云縣接壤。地處偏僻落后,交通閉塞,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復雜,海拔660~l597.5m。年最高氣溫32℃,最低-1℃,無霜區288d,日照時數1202h,年降雨量1250~1400mm,相對濕度81%。境內有珠江流域紅水河水系鼓揚河,全長12.8km。鼓揚鎮距長順縣城41km,距貴陽市128km,距紫云縣城約67km。全鎮總面積約120km2,總人口為2.77萬人。
2.2 獨特產品優勢 一是長順綠殼蛋雞屬地方原始品種,祖先為野生鳥類珍禽,其肉味道鮮美,肉質細嫩。于2009年10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78號)中被錄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新品種名單,長順綠殼蛋雞成為全省唯一的進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地方家禽,是全國唯一國家級綠殼蛋雞地方保護品種。二是長順綠殼雞蛋具有“四高兩低”的特點:即高蛋白,比普通雞蛋高0.7%;高氨基酸,比普通雞蛋高18%左右;高卵磷脂,是普通雞蛋的2~5倍;高微量元素,鋅、硒、碘含量是普通雞蛋的5~10倍;低脂肪,比普通雞蛋低5%低膽固醇,只有普通雞蛋的30%,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2014年長順綠殼雞蛋申請了地標認證,由政府實施監管,并制定地標管理辦法。2015年,長順綠殼雞蛋獲得國農業部國家認證畜產品地理標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被貴州省確定為全省蛋禽產業主導品牌。
2.3 政策優勢 2014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畜牧業發展資金5.7億元,2015年計劃禽蛋產量達17萬t;到2020年,禽蛋產量23萬t,80%以上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固體廢棄物和廢水儲存處理設施,禽類規模養殖比重達90%以上,禽、蛋生產基本實現省內自給。2015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省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省委省政府為貴州脫貧攻堅,計劃向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投資基金270億元,加快畜牧業發展提供畜牧業轉型升級。
3 長順縣綠殼蛋雞發展面臨的挑戰
3.1 品種資源保種 保種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未健全專門綠殼蛋雞保種機構,二是沒有雄厚的保種基礎工作,三是缺乏專門的品種資源保護體系,四是品種資源的選育、開發和利用未同時進行。受經濟利益的誘惑,部分生產者盲目引種雜交,綠殼蛋雞數量雖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也導致了品種純化程度不夠的問題。快速發展使得選育選種工作跟不上,品種性狀分離較大,造成提供的種苗參差不齊,最終將會導致原始特色品種遺傳資源流失。
3.2 規模化生產強度不夠 長期以來,長順綠殼蛋以傳統的農戶散養為主,養殖規模小,養殖水平較低,效益不夠突顯,疫病防控跟不上,產量低、抵御市場風險弱。目前,1000羽以上規模場占養殖場(戶)總數的3%左右,1萬羽以上規模場僅占養殖場(戶)總數的1%左右。
3.3 人才資源匱乏
3.3.1 農業勞動力缺乏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到城市,人口結構嚴重失調,農村出現“空心村”現象,造成耕地荒置,給畜產品、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直接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長順綠殼蛋雞的飼養主要靠留守婦女、兒童、老人來充當勞動力,從而阻礙了長順綠殼蛋雞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3.2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畜牧部門工作人員短缺,技術服務跟不上;部分服務人員專業知識陳舊老化,沒有及時參與培訓,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更新;人才引進渠道呈短板,技術人才不能及時補充。另外,留守勞動力整體素質下滑,青少年厭農思想嚴重,新技術養殖未能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從而削弱了農牧生產的發展,對農牧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農村畜牧生產新增勞動力來源堪憂,年輕人不會種地和放牧,知農事和懂牧事的人少。
3.4 產品銷售較困難 產品在市場上流通環節較多,媒體宣傳力度不強,特色產品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較低,人們對品牌的認識不到位,產品形式單一,產品特色不突顯。相關部門對中間商的監管不到位,市場監管過程不嚴,以假亂真現象擾亂市場,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假,最終導致特色產品聲譽受損,產品銷售通路不暢。
3.5 疫病影響 近年來,禽流感的發生直接影響到整個銷售鏈,雞肉和雞蛋價格出現了斷崖式的暴跌,銷售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產品嚴重積壓、資金鏈斷裂,中小型養殖場(戶)嚴重虧損,部分小型養殖場面臨著倒閉,使得長順綠殼蛋雞穩定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4 進一步發展長順縣綠殼蛋雞產業的對策建議
4.1 加大宣傳力度 一是對所處地理優勢進行宣傳,二是對政策優勢進行宣傳,三是對產品優勢進行宣傳。加強長順縣當地散養農民和小中型企業進行培訓,增強他們對綠殼雞特色品牌的認識,同時借助媒體進行宣傳,擴大并塑造特色品牌形象,促進特色禽產業的健康發展,推動長順綠殼蛋雞本地區域資源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4.2 特色品牌保護 加強培育龍頭企業,加快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培育綠殼蛋雞養殖和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組建農民合作社,使企業和農民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獲利和共同受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引導農戶與企業形成關系緊密、機制完善、競爭力突出、帶動力強的產業化經營體系,企業促進產銷銜接,及時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等多種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加工升級企業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打造高端品質長順綠殼蛋雞產品。
4.3 種質資源保護 建立綠殼蛋雞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為長順綠殼蛋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加強科研項目的實施,建立長順綠殼蛋雞良種繁育體系;通過選育和提純復壯,確保長順綠殼蛋雞原始特性保持不變,提升長順綠殼蛋雞的地方生產性能。加強長順綠殼蛋雞種質資源場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品種基因庫,保存原始品種素材,提高保種和育種技能,做好長順綠殼蛋雞品種資源的選育工作,使長順綠殼蛋雞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特色品種為依托,生產優質產品,在營銷中發揮品牌優勢,增加市場競爭力,使地方品種優質化和特色化,提高長順綠殼蛋雞產業的綜合效益,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滿足人們長遠需求的現實。
4.4 加強人才培養 通過生產實踐提高技能和農業勞動力,是最簡單和最直接培養方式;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盡力留住技能型人才;通過培訓,準確建立人才庫;適當降低人才的引進門檻。
4.5 確保產品銷售暢通 加強長順綠殼蛋雞產品產地環境、收購、貯藏、運輸等環節監管,加強檢驗和落實監管責任制,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積極組織“三品一標”品牌產品認證。引導長順綠殼蛋雞產品文化建設,使其產品有品牌身份,政府參與監督和管理,并制定標準化管理,以動態二維碼為依托,建立可溯化體系。擴大長順綠殼蛋雞的銷售范圍,縮短營銷流程,改進和創新營銷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實現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全程數字化管理和監管,確保綠殼蛋雞產品的質量安全。在“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平臺”方面,建立可控動態產品生產信息,讓產品生產流程傳達給消費者,使產品生產過程更透明、品質更安全,真正做到“綠色、有機、環保”,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轉變傳統銷售渠道,提高生產利潤,激勵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穆彪,張邦琨.農業氣象學(第1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7.
[3]李錚.“空心村”現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學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1):97-98.
[4]鄧志榮.淺談長順綠殼蛋雞原種場建設的必要性[J].農民致富之友,2015(4):62.
[5]高夢浠.產品供應鏈和銷售鏈的銜接模式及構建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9(6):38-39.
[6]羅素珍“互聯網+”背景下的福建農村農產品銷售研究[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174-17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