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幸娟
中等職業院校學生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大多中職學生年齡處于16-19歲之間,他們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這個年齡段的中職生需要面對成人感和未成人感的矛盾,心理上的矛盾和成功與失敗的矛盾等一系列矛盾。據調查顯示,近30%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焦慮、自卑、冷漠等[1]。
與普通受教育學生不同,中職生需要較早地進入社會,在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就開始接受職業教育。中職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和普通學生相比,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中職生更加容易受到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因素困擾[4]。這與中職生本身存在的矛盾以及其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存在較大聯系。大部分的中職學生不具備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這其中存在大量不良問題,中職生在人際關系、身心狀況等方面較普通高中的學生[5]。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指兒童或青少年遭受來自同伴的攻擊的經歷。張文新有關國內學校欺負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有16.5%的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兒童頻繁的飽受同伴欺負的困擾[2]。同伴侵害對兒童及青少年有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包括情緒與心理—社會性適應、學校與學業適應,甚至是健康問題[3]等。正因如此,同伴侵害問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研究對象。以吉林省兩所中職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不同類別的同伴侵害與性別、專業、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人口學特征的關系。以班級為單位展開團體施測。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問卷。問卷填寫結束后統一進行回收。施測過程大約需10分鐘。
本研究共發放了380份問卷,其中有372份為有效試卷,回收率為97.9%,研究對象的年齡在15-19歲,平均年齡16.45歲,年齡標準差為1.094。被試的基本情況:男占30.4%(113人),女占69.6%(259人);生源地為城市的占29.3%(109人),農村占70.7%(263人);獨生子女占45.2%(168人),非獨生子女占54.8%(204人)。
研究工具。采用的是由Mynard 和 Joseph制定的多維同伴侵害量表(MPVS; Mynard & Joseph, 2000)。張文新等(2009)對此進行了修訂,其中包括11個項目,身體侵害分量表中有三個項目,關系侵害分量表中有八個項目?;卮鸬姆e分形式為4點計分,1分表示從未有過,2表示發生次數很少,3表示有時會發生,4表示發生頻率很高。通過被試評分來判定他們所受侵害情況,得分越高,則意味著受侵害越嚴重。身體侵害分量表信度(Cronbach’s α)值為0.79~0.81,關系侵害分量表為0.86~0.90。
數據收集及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處理過程中涉及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等。
研究結果。在372名學生中,有58.6%的學生報告在近6個月內有過同伴侵害經歷。對中職生的同伴侵害分數進行人口統計學分析,對被試的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生源三個變量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

表1 中職生同伴侵害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M±SD)

表2 中職生同伴侵害在人口學變量的F檢驗結果
由表1和表2可見,身體侵害在性別上差異顯著,男生的身體侵害分數顯著高于女生。關系侵害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差異顯著,獨生子女的關系侵害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的分數。進一步對兩因素之間交互作用和三因素交互作用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只有性別與來源在關系侵害上交互作用顯著,其他交互作用均不顯著。進一步簡單效應檢驗表明,來自城市的女生關系侵害分數(M=9.8750,SD=1.99583)顯著低于來自農村的女生關系侵害分數(M=11.4154,SD=3.78687)(F=4.619,P=0.035)。
研究發現,中職男生的身體侵害與女生的身體侵害存在顯著差異,并且男生的身體侵害程度要高于女生,男生與女生在關系侵害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差異。此研究結果與陳亮、張文新以及國外的多數學者關于身體侵害的性別差異性調查一致。男生更傾向于采用身體攻擊的方式來爭奪同伴地位與發泄情緒,此結果比較符合傳統社會對男性的看法。
中職學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關系侵害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遭受的關系侵害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有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在學校生態過渡的背景下,由于剛剛換了新環境,并且中職學生被統一安排在學校寄宿,那么,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的嬌慣以及自我為中心的特性被放大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的細節里。相對來說,獨生子女更容易表現出自私自利、不愿分享、不合群等特征,由此引發被孤立等關系侵害。
研究發現,來自城市的女生關系侵害分數顯著低于來自農村的女生關系侵害分數,也就是說農村女中職生更易受到關系侵害。生源地的不同能從側面反映城市學生與鄉村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同。尤其青春期的女生更加注重穿著打扮,由物質所帶來的虛榮感和優越感也會造成同伴之間地位的不同。除此之外,城鄉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會在學校生態過渡背景下的寄宿生活里凸顯出來,鄉村學生的生活方式難免會受到城市學生的挑剔與嘲笑。女生更趨向于采用間接的、內隱的方式來破壞同伴關系,加上生理過渡時期的女生除了生理發育較快之外,也會由于虛榮心、爭強好勝等心理特點而影響對同伴的接納程度。
同伴侵害是中職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對青少年有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因此,開展針對性的干預或教育是解決中職生同伴侵害問題的途徑。
結合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可以從中職生同伴侵害受害者角度進行同伴侵害干預。與其他研究相似,男生身體侵害多于女生,研究認為應對男生進行重點的身體侵害的干預。因此,中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調整或改善同伴侵害經歷可能帶來的各種消極或敵對情緒進而減少中職生的行為問題。團體心理輔導是對中職生進行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避免焦慮,團體輔導能夠提高中職學生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6]。針對同伴侵害的受害者,團體輔導是一種有效降低同伴侵害危害的方法策略。
引導中職生者同伴侵害受害者采取正確的方式應對同伴侵害,是預防受害者產生各類行為問題,從而改善同伴侵害危害的重要措施。尤其對女生來說,同伴侵害可能導致女生對社會交往變得越來越冷漠,對人際關系產生長期影響。在發生同伴侵害事件后,越早對其進行干預,受害者所受到的傷害就有可能降到最低。如果侵害事件長期存在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將有可能使侵害者長期飽受侵害的折磨??梢钥紤]以學校為對象進行整體干預,這樣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還能夠使學生個體提高社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