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繼亮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是系統指引我國教育如何實現現代化,進而為我國實現2050年奮斗目標奠基的教育發展綱領。
推進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十項戰略任務,其中的關鍵環節在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教育現代化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亟須明確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基本內涵要素,把握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獨特衡量標準,進一步找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切入點。
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可以參考四個基本要素。
一是教育普及程度,涉及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實現教育現代化應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二是教育結構合理程度。當教育普及率達到一定水平后,就要考量教育結構合理性。教育結構關注的是不同類型的教育占比情況,例如城鄉學校比例、公辦民辦比例,還包括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等。實現教育現代化應形成合理的教育結構,類型多樣,機制靈活;三是教育公平實現程度。教育公平既包括機會公平,即不能因為學生的出生地域、家庭條件等外部因素決定受怎樣的教育,也包括過程公平,即不同的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應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同等機會且具有一定可選擇性的教育,讓所有有能力有志向的學生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受教育機會;四是教育質量優劣程度。反映教育質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師水平、課程體系、保障體系等,最為核心的是人才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不僅人才類型、數量能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單個個體而言,還應較好體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爸袊厣薄笆澜缦冗M水平”和“優質教育”組成的偏正關系短語清晰地描繪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特征。
何為“中國特色”?評判我們的教育是否具有中國特色,關鍵要看教育是否體現“四個服務”,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保障“四個服務”實現的關鍵取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爸袊厣闭f到底是要為廣大青少年打好中國底色,注入紅色基因,使青少年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精神,練就過硬本領。
何為“世界先進水平”?世界先進水平的教育要具有創新性,具有引領示范能力;要具有開放性,能夠與其他文化對話;要具有前瞻性,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
助力教育現代化需要育人目標具體化。
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宏觀層面教育目標要求。針對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具體學科教育教學,還應將這一宏觀要求進一步具體化、操作化、系統化。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是對宏觀教育目標細化的嘗試,它雖然不是唯一的詮釋,但從實踐反響來看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教育實踐具有以下三重功能。一是“畫像”功能。核心素養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表征,將教育目標具象化為對個體的能力要求,明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特征,對我國教育所需培養的人才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畫像”。隨著分學段和分學科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逐步建立,這一“畫像”將更為清晰,構成更為完整的體系;二是“架橋”功能。核心素養的提出有助于架設起教育宏觀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之間的橋梁。一方面,核心素養有助于區域和學校更好地理解宏觀的教育目標,并根據區域和學校實際情況,形成地方和校本的培養目標,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同時,體現地方的特殊性與針對性。另—方面,核心素養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育人工作,讓課堂教育教學真正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三是“導航”功能?!矫?,核心素養有助于引領教育工作者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以人為本轉變。另—方面,核心素養有助于引導教育工作者關注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確定不同年段、不同學習領域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有助于將教育現代化扎實推進,穩步落實。
助力教育現代化需要加快推進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現代化關鍵在于人的現代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必須大力推進育人模式改革,應突出實踐育人,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扭轉“三多三少”現象,即學生解決他人提出的問題多,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少;有確定答案的封閉性問題多,沒有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少;結構良好的問題多,結構不良的問題少。學生要能夠通過學習解決那些與自己、與社會、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性問題,要能夠解決沒有既定答案和規律可循的開創性問題,要能夠從實際的復雜情境中自主提煉出有效信息,解決結構不良的問題。同時,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確立正確價值觀,形成必備品格,發展關鍵能力。
助力教育現代化需要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新世紀以來實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大突破是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賦予了學校一定的課程管理權。近年來,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很多學校的“名片”。在國家課程的實施層面,學校也根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實施因材施教。歷史上很多成功的教學法、教學經驗都源自于學校層面的實踐,因此國家的統一課程與學校的活力發展不應是—對矛盾,而是共同朝向育人目標開展的不同層面的工作。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賦予學校一定的自主空間,才能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真正落地生根,具有實效。
(作者系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
責任編輯 施久銘 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