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智博 李志剛 尚旭妍 劉為任 崔月贏
摘 要:為總結當前社會中現代建筑工匠的分類方式,以及研究如何傳承和培養工匠技藝,運用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調查我國建筑工匠分類及工匠技藝的現狀和現代建筑生產對工匠的需求。通過調查厘清工匠分類,得到我國建筑工匠技藝在培訓與重視程度方面仍需改進,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并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以期為工匠職業的現代復興助力。
關鍵詞:建筑工匠;工匠技藝;建議措施
中圖分類號:TU24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5-0137-02
本文主要從認識現代中國的建筑工種體系、工匠培育制度等出發,尋求促進現代建筑工匠制度建設的政策性建議,為我國建筑生產現狀與建筑工匠的需求之間的矛盾調和做出實質性貢獻方面進行研究與探討。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工程或產品的質量問題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有學者認為“惟精惟一”的工匠精神遭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窘境,“工匠精神”缺失的身后是“工匠人才”的缺口,是“工匠戰略”的缺位。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應盡快恢復“八級工”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們通過實證研究獲得了當代工匠分類與技藝傳承方式。
(一)工匠分類
我國古代工匠在《營造法式》中被分成了13種工種,分別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等。隨著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建筑用的材料增加,人們的加工、制作和安裝工藝提高,現代的工種分類進一步擴展,形成了鋼筋工、精細木工、架子工等45個工種。
(二)技藝傳承
現代工匠技藝傳承的方式大致有:一是師徒傳習,二是已工作的農村建筑工匠通過政府推動、培訓機構實施、部門監管進行培訓,三是職業院校培訓,四是校企聯合辦學,五是高等院校畢業深造。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案
文章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在查閱文獻和試點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南京江寧區的工地人員的問卷調查,獲得第一手數據資料,了解現代建筑生產對建筑工匠的需求度和建筑工匠技藝傳承。根據數據資料分析現代建筑生產現狀對建筑工匠的類型、技藝和技能的需求情況及目前的滿足程度,提出對現代建筑工匠制度建設的相關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施工團隊的流動性,即施工隊參與建設過的建筑類型規模都不盡相同,施工隊中人員流動導致隊中工人的工作經歷也有所差別,本次研究并未將在建項目的規模、施工進度等因素納入影響對工匠精神認知程度的因素中。
(二)調查方式
考慮到隨機抽樣方式獲得足夠多樣本的難度,調查采用偶遇抽樣方式獲得受訪者樣本。鑒于受訪者可能存在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采用結構式訪談方式,由調查員詢問并記錄數據。訪談法雖然調查速度較慢,但可使問卷有效率和調查數據質量得到有力保證。
筆者走訪多個工地,對工地上的工人和管理人員開展訪談。截至2018年8月初,總計完成98份建筑工人的有效問卷和30份管理人員的有效問卷。
同時,在每個被調查的施工現場,調查員進行實地考察,記錄施工現場的工種情況和訪員感受。
三、數據統計結果及分析
(一)建筑工匠現狀交叉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很大一部分人在二十多歲就開始從事建筑類工作并將其作為長期工作。還有另一部分工人是四五十歲才開始從事這類工作,即退休或失業后為生計所迫而進入建筑行業。整體而言,年齡段越大,高工齡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通過交叉分析建筑工人年齡和工人在工地上的級別,可以發現班組長所占人群比例隨著建筑工人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但是60歲以上的工人中沒有班組長級別的樣本。因為班組長作為帶班師傅,需要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同時也需要較為強健的身體,所以班組長在各個年齡層的分布較為符合調查小組的預期。通過查看各年齡段其他類別中的具體信息發現其中有學徒、高級工和臨時工,由于學徒和小工性質類似,高級工和大工性質類似,所以筆者將其合并分析。可以發現各年齡層中,小工所占比例隨年齡增大而逐漸減小,大工和高級工所占比例逐漸增大。小工是帶有學徒、幫工性質的工種,適合于剛入行的新手積累經驗,而大工是有級別的技術工種,是一個工種中技術熟練的工人。隨著年齡增長,工作經驗逐漸積累,建筑工人從小工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工。因此,小工占比隨著年齡增大減少,大工占比隨著年齡增大增加。
此外,整體而言,年齡段越大,高工齡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通過分析發現,很大一部分人在二十多歲就開始從事建筑類工作,除了少部分人在工作四年左右后轉去其他行業,大多數建筑工人將其作為長期工作。還有另一部分工人是四五十歲才開始從事這類工作,筆者通過與工人交流得知部分原因是建筑工人在退休或失業后為生計所迫而進入建筑行業。
(二)建筑工匠技藝傳承
調查得到,年齡大的工人,其技術多來源于在工地上邊干邊學,而年齡小的則多是有師傅專門傳授。這是因為年長的工人在剛從事該種工作時教育條件相對于現在比較落后,只能通過在工地上邊干邊學的方法進行學習,而年小的工人處在現在這個教育相對發達的時代,有機會去技校向經驗豐富的師傅學習。
像鋼筋工、抹灰工等技能需求較低的工種,在工地上邊干邊自學的概率就較高,而類似裝修工和木工這種技術要求高的工種,工人的技術來源往往是學校和師傅以及專業的培訓。但同時,筆者也從搜集到的信息中了解到,并沒有人接受過政府的專業培訓,這說明當地政府可能沒有重視建筑工人的技術及現狀;除此之外接受過公司培訓的工人數量也少之又少,從中也可以看出建筑公司對工人技術的不重視程度。
此外,在現代工地中,工人的工種分工較為清晰明確,一般工種不會被安排去做其他工種所要做的事情,保證了工地施工的專業性與安全性。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年齡段越大,高工齡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小工所占比例隨年齡增大而逐漸減小,大工和高級工所占比例逐漸增大。
2.技能需求較低的工種,多在工地上邊干邊自學,而技術要求高的工種,技術來源往往是學校和師傅以及專業的培訓。
3.政府與公司缺乏對建筑工人的技術培訓,建筑公司對工人技術不夠重視。
4.在現代工地中,工人的工種分工較為清晰明確,一般工種不會被安排去做其他工種所要做的事情,保證了工地施工的專業性與安全性。
(二)建議
1.政府應當積極制定“工匠戰略”。建立和完善工匠評價標準,規范施工標準;積極組織活動,如崗位技能競賽,鼓勵一線工人學習和鉆研技術,提高建筑行業工人的整體水平。
2.建筑行業應緊跟發展趨勢,發展智能化建筑,利用物聯網、BIM等信息技術規范施工現場管理,調節供給關系,提高建筑品質。
3.為增加工人學習建筑知識的渠道和機會,并改革工地上工人的等級制度,可以加強對農民工及勞務分包隊伍的培訓。
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在職業技術高校開設課程對工人進行教育,使其及時了解新的行業規范。在職業高中等教育機構中教授BIM技術、智能建造等施工現場管理軟件,掌握中高端技術技能。
本研究雖然通過調查體現了當前的一些社會情況并探討了解決建議,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調查時采用偶遇抽樣方式,數據處理分析尚有欠缺,樣本數量較少,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修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郭慶軍,吳杰.建筑行業“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J].建筑經濟,2017,(5):8-11.
[2]? 付晉德.建筑藝術與工匠精神[J].企業文明,2016,(11):57-58.
[3]? 李強.中國應恢復“八級工”制度[J].國際品牌觀察,2011,(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