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商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行業的繁榮時代已經到來。而隨著資本化應用的日益火爆,為了能在未來獲取最大的資本投資收益,互聯網金融日漸獲得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本文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探討物流專業課程教學的發展和模式創新,以期為物流管理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一點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物流管理專業 ?人才培養
一、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行業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應用,社會各個行業均發生了質的改變。在資本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金融在資源重組、資源組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區別于傳統金融行業以及零售行業過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使得中國的消費領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作為21世紀新興事物的物流行業,也在這一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煥發了新的生機,有望在不遠的未來,形成一個創新創業的全新物流。物流行業通過互聯網金融,引入了新的支付形式,意味著可跨過銀行和第三方機構,收取手續費、沉淀資金利息,盤活物流生態,豐富物流行業信息數據庫,實現數據化資本的轉型,也因獲得互聯網金融的資本支持,填補了再銀行金融機構難以實現服務的空缺,使得物流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物流企業實現快速擴張。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人才新要求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業要想穩定可持續的繁榮發展,實現一體化綜合物流服務商,就必須有持續穩定的專業人才輸入,特別是資金流、供應鏈金融等方面更是對物流人提出了新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就目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效果而言,我國既能懂互聯網知識,又能掌握金融知識、保險知識、國際貿易知識等的專業物流人才嚴重匱乏且培養難度較大,不能滿足在一帶一路政策、“互聯網金融”等持續利好政策下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問題
盡管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已經意識到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甚至很多學校的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教學內容仍是空白。很多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計存在側重傳統物流,輕視電商的問題。教學模式也仍以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來進行,教師照本宣科,側重知識傳授,而非引導,學生則是被動承受,學習效果不佳。此外,教師本身缺乏“互聯網+金融+物流”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在沒有定期、系統培訓的情況下,就難以給予學生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加上高職學生入學基礎較差,人文素養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對于物流管理與互聯網、金融這種交叉性強,實踐度高的教學內容難以適應,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物流管理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因此,面對互聯網金融引起的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社會信用體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等等現狀,如何關聯物流管理學科知識,結合課堂理論與實地調研,如何在物流學、金融學、保險學、國際貿易學等多學科相關聯知識中揀選與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是培養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復合型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必然發展趨勢和迫切需求。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發展策略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應涉及更廣、更深的知識和技術,與實際互聯網金融情況相關政策緊密結合,以應用和就業為發展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現從轉變思維、教學模式、課程資源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幾方面分別探討。
(一)轉變思維,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及時接受“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新知識和新理念,重新定義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在課程設置之處,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和專家討論,細化、明確互聯網+金融+物流的教學目標,避免與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脫節。將過去片面側重物流過程中單一工作崗位或是工作環節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的教學內容,轉變為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對物流金融以及相關衍生服務知識和技術熟練掌握的內容,匯編教師、學生手冊,創新實踐性教材。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設置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物流內容模塊,幫助學生理解互聯網金融對物流行業發展的影響、操作流程以及實踐路徑,豐富教學內容,增加相關內容的理論學習。此外,物流管理專業還應轉變思維,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是運用慕課、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法、任務引領教學法以及信息技術等新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對互利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優化專業課程及實訓課程資源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側重于知識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的物流金融模塊又屬于實踐性較強,單靠理論傳授難以掌握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在配置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資源時,應在重視實訓展示、理論課程以及紙質圖書資料等內容的建設完善之余,也同等重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規模和深度,重視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及實踐性教學指導資源的完善,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保證物流金融等相關課程模塊教學資源的均衡性和合理性,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和效果,如此才能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經濟管理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信息操作技術,能夠創新性解決物流金融實務問題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三)提高專業教師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努力實現教學內容與實際經濟、政策的無縫對接,與時俱進,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師資團隊,主要是普通高校畢業的應屆學生,多從金融、經濟、管理、物流專業轉行而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知識不系統、不缺面,普遍缺乏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實踐經驗。很多一線教師在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較大程度的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合理性、時效性,與工作實際脫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此外,很多高職院校對教師缺乏定期系統培訓,導致校園內“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因此,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相關互聯網金融物流的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的培訓,一方面應整合社會資源,加快、加大與行業企業的校企合作等模式,為教師提供頂崗實習、掛職鍛煉,深入社會企業學習各種技術的便利條件;另一方面應鼓勵專業教師國內外交流考察,申請相關課題基金,發表專業性的學術論文,培養一批知識技術過硬,既能從事學術研究,又能從事理論實踐教學的復合型師資隊伍。
(四)加強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
實驗室建設應遵循物流行業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從市場經濟人才需求倒推與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院校實驗體系建設。結合目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理管理人才結構和需求形式,建設互聯網金融實驗室,進而為學生提供仿真模擬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今后的入崗就職奠定實際能力基礎。實驗室應該建設集教學資源共享、實驗課程管理、輔助教學應用、教學效果考評、教學研于一體的綜合實驗教學平臺,提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教研成果的產品化和產業化。
此外,為了搭建學生實踐與就業的對接通道,院校還應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建立實踐實習基地,與行業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實現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定培合作、職業技能認證、企業招聘以及項目合作等。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互聯網金融對物流行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加大。物流行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充分利用新興的“互聯網+”,主動謀求與互聯網和金融的對接融合,從物流能力、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通過效率等方面向發達國家標準努力,從轉變思維,創新教學模式、優化專業課程及實訓課程資源、提高專業教師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加強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方面改革創新,對物流管理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念,劉一沙.高職物流金融課程教學難點成因及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8,(01).
[2]魏莊品.供應鏈金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物流技術,2016,(06).
[3]馮學麗.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課程建設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3,(15).
[4]夏建輝.互聯網+物流行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策略[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湖南高職經管類專業改革探究(編號:ZJGB2016177,主持人:葉偉)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