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叻加 都松陽
【摘要】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締結出大批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這些為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如何做好高校文化建設工作,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深遠意義。針對此,高校有必要從當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現狀入手,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而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校文化建設 ?文化素質
在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文化素質教育占據重要地位,同時,這也是德育與智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能力、人格、知識學習等方面的發展。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水平,對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
(1)強調愛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是最重要的精髓。《詩經》內曾談及到“夙夜在公”,《墨子》內推崇“舉公義”,《治安策》內則寫明“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其所倡導的都是為國、為公奉獻的精神。“天下為公”一直是國人所追求的價值理想,“克己奉公”則是國人超越自我、以蒼生為己任的一種人生態度。在過去的千百年間來,很多民族志士都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這種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長為全民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念。恰恰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存在,才錘煉出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2)崇尚統一 思想與法度的統一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所追求的。《詩經》內所有描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孔子有云“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倡導“定于一”。韓非則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直至近代,孫中山先生談到:“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如統一,則全民享福;否則,全民受害。”這一言辭能夠體現出當時全民統一的愿望。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崇尚統一的觀念極為重要,其一方面令國人對群體產生歸屬感,另一方面則令國人對集體形成義務感。
(3)追求和諧 作為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所指的是對立面的統一。在中國文化中,“和”是國人普遍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以和為貴的傳統,“和”被視為事物所能夠擁有的最佳狀態,“和”亦是人們處世的最基本原則。正所謂“和生萬物,同而不濟”。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庸》談及:“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的思想里蘊含著人與人、社會、自然間的相處之道,三者融為一體,才能夠和諧發展。將“和”上升為道德標準,以此來規范與引導人們的行為,這也是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發展的重要體現。
(4)自強不息 一直以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的精神源泉,這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東方的重要精神支柱。張岱年提及到“自強不息蘊含著堅韌、奮斗的精神,這是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近代,無數志士為了民族利益而犧牲寶貴的生命,他們奮力抗爭、拼搏,用血肉之軀踐行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無數的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拼搏,自強不息。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每當中華民族遭遇困難的時候,民族凝聚力都能夠充分展現出來,這就是中國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從我國推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可知,愛國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在當前時代下汲取各種養分,擁有高尚的愛國情操。愛國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義”。“舍生取義”、“當仁不讓”,注重情操與氣度,積極培養國人的是非觀與正義感,最終形成整個民族的浩然正氣。所以,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非常有必要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令其能夠發憤圖強,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將有助于大學生摒棄錯誤的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現實意義極為突出。
(2)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指的是全民族所共同擁有的精神品格與心理素質,能夠展現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民族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優秀的傳統文化內蘊含了大量有價值的內容,這些內容積極向上、富含人生哲理,能夠展現出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全民族的精神結晶,全國各族人民都對此有濃厚的感情。這種情況下,發揚與光大傳統文化能有效地促進各個民族的團結。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外來思想文化進入中國,民族形勢較以往更加復雜,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已經成為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高校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為該方面的教學實踐工作提供有效的路徑。
(3)能夠幫助大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積淀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規范。在龐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倫理道德思想是健康、合理的,這些能夠幫助大學生擁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優秀的道德傳統引入到高校素質教育中,能夠積極優化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除此之外,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前提條件。《大學》中的“德潤身,心廣體胖”描述了道德修養對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儒家主張“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也就是說,道德修養能夠令人正確的處理義與利的關系。《論語?顏淵》寫到“君子不憂不懼”,所指的是道德修養能夠令一個人正確地看待事物,促使一個人的內心與外部行為一致。通過這些可知,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令大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一方面能夠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