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近代歷史中,技術的進步為產業與社會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影響深遠的變革,跨越式地重構了我們的商業模式、經濟結構、生活文化以及政治格局,我們稱之為“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棉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揭開了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力的時代。同時,蘇格蘭發明家瓦特成功改良蒸汽發動機,并迅速在采礦、冶金、機器制造以及運輸等行業被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速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人類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時代”邁進“電氣時代”。該時期出現了一系列有關電力、內燃機、化學、和鋼鐵等的新技術創新:西門子制造了第一臺工業用發電機、愛迪生建立了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貝爾發明了有線電話、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等等。基礎科學與工業經濟的突破使得部分國家如德國、美國以及日本等取得世界領導地位,同時也導致了激烈的資源爭奪和戰爭。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半導體、電子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的發展加速了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通信、自動化系統以及互聯網得到了大規模普及,進一步拉近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以及信息提供者的距離。同時航天技術也得到重大發展,這時期蘇聯和美國首次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指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生命科學、量子物理、新能源、新材料、虛擬現實等等一系列創新技術引領的范式變革。這場革命正將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三者有機融合,而相比前三次工業革命,它的發展速度將更快、影響范圍將更廣、程度將更深。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以是“革命”,是因為其發展會帶來顛覆、沖突和社會矛盾。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它的應用卻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既能造福人類卻也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無可置疑,新興技術正在為我們帶來各種的效率提升和社會進步,并為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比如說:
精準醫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提高治療效率,降低醫療成本;無人機:取代人工運輸,更有效地將重要物資投放到偏遠地區;農業應用:通過精準灌溉提高農作物收成;也能輔助高風險的災區求援工作;區塊鏈:輔助食品和藥物防偽與全程供應鏈溯源,提高產品安全;無人駕駛:降低人為失誤的概率,減少如貨車司機疲勞駕駛的風險;人工智能:推薦算法能有效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減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電腦視覺技術能助力國家安防系統快速抓捕罪犯,也能幫助工廠進行大規模高精度的質量檢查;物聯網和5G技術:使得城市基礎建設與汽車、樓宇和道路萬物互聯,賦予城市智慧。
但是,科技創新的同時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與挑戰,使我們重新思考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比如說:
就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會否導致大規模失業?新一代需要學習哪些技能?
倫理:如何應對基因編輯可能導致的定制嬰兒現象?人工智能算法的歧義如何解決?
安全:無人駕駛的安全標準該如何制定?機器人會否作惡?
數據治理:平臺數據的隱私擁有權和使用權該如何定義?如何打通不同行業、平臺和企業的數據壁壘?如何安全有效地共享公共數據,促進公私合作?
包容性:如何確保技術發展不會擴大數字鴻溝,確保老幼弱小都能享受到科技發展的紅利?
過去十年,科技發展飛快,大部分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活下去”和“如何做強做大”,而大部分的監管者和學者著重的是如何加快推動科技發展。以上問題往往被忽略,淪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邊緣討論,或者僅僅是科幻電視劇如黑鏡(Black Mirror)以及西部世界(West World)的創作題材。
今天,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無論是社交平臺的信任危機、無人駕駛的安全責任,還是人工智能的數據隱私和歧義,都讓我們開始看到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后果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成為了企業和政府當今面對的最辣手的挑戰之一。當過去一些企業以“蒙眼狂奔”為驕傲,以“不破不立”作為企業文化的座右銘的時候,現在也許是時候思考企業如何不作惡、科技如何向善等問題。對于理解科技的潛在陰暗面,如何規范科技的不確定性、以及怎么制定預防性的政策、前瞻性的標準與治理模式等等,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深入討論。
二、中國的角色與責任
第一,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中國全面彎道超車的難得機會。盡管中國過去有著著名的“四大發明”,但中國在近代歷史中都并非科技強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都基本上是追趕者的角色,而英國、德國、美國以及日本成功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機會,發展出支柱行業和龍頭企業。在互聯網時代,部分中國企業在科技商業模式創新上成為了世界的領軍者。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會繼續擴大基礎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科技論文發表以及加大國際專利使用權的投入,目標成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與其他發達國家并駕齊驅。
第二,中國近年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的同時也面臨了不少隨之而來的治理挑戰,所有企業都無法避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是企業未來的水、電、煤,新經濟企業和傳統企業都同樣面臨著隨時被顛覆淘汰的風險。同時,技術影響深遠,一旦誤用將后患無窮。與西方國家一樣,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為我國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帶來了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數據殺熟、算法歧義、平臺責任、內共數據安全、出行安全、兒童保護、內容監管、跨境數據、人工智能倫理道德等等都是在國內科技生態圈越來越普遍的話題。過去,很多創新發展是基于當時缺乏相關法規法律的情況下野蠻生長的。未來,我們需要平衡企業對科技賦能快速增長的渴望以及監管者對創新的不可控性的彷徨,建立互信的溝通機制,推動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使得政策與治理模式與科技快速發展及時同步。
第三,世界期待中國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有中國特色的治理模式。隨著更多中國企業發展成全球性企業、初創企業陸續出海尋找新增長點、以及更多海歸人才回國加入優秀本土企業,中國企業更需要思考自身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角色和責任。中國有著全球最復雜的場景以及最豐富的數據,有責任參與甚至引領全球科技治理,發展“中國模式”。
當前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速度如此之快、規模如此之大、系統如此之復雜、對人類社會改變如此之深刻,是一次影響更為深遠的全球化進程。要以全人類命運與共的視野和遠見,共同構建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架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實現“科技向善”,進一步落實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