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董帥
摘要:生態振興戰略是美麗中國建設一個重要維度,同時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但長期以來,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中主體權責機制與監督機制不充分,往往會產生“治理失靈”、“治理缺位”等表征不斷涌現。環境審計作為一種全方位、跨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監督機制,無疑對于社會環境風險控制,從而達到社會善治發揮著積極的功效。如何借助環境審計機制實現風險控制以及其內在的邏輯思考與實現路徑是本文回應與關切的問題所在。本文從生態振興戰略角度分析了當下環境審計存在的各類風險,并提出可行的實現路徑,推動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我國環境審計的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生態振興;環境審計;風險控制;實現路徑
近年來,針對環境治理呈現出了眾多成功的中國經驗,比如京津冀協作治理、網格化治理、大數據治理等等。但伴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約束之間的矛盾逐步凸顯,環境污染具有跨界性、負外部性與公共性等典型特征,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公眾關切的重點議題。為何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為何陷入環境治理困局?這都可以歸因于環境治理風險控制的方法與技術選擇與實現途徑上存在差異。構建環境資源保護審計體系對推動環境資源審計極具理論意義,對助力環境資源保護具有現實意義。
一、生態振興戰略下環境審計面臨的風險分析
生態環境審計是指為了實現生態振興戰略目標,更好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由掌握審計權限的審計機關依法公開對公共組織、準公共組織、企事業單位與環境審計有關的財務預測、決策、收支、規劃與控制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實性、合理性等進行審計監督的一項活動。生態振興戰略下環境審計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
(1)環境審計法律法規缺失的風險。我國并未建立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導致其在實施時并不統一。目前我國擁有眾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的行政法規如《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辦法》、《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辦法》、《森林法實施細則》等。但環保體系仍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中央立法缺乏深度和廣度,多以行政法規為主,對涉及環境審計項目的風險控制不夠全面,容易忽視環境審計工作中出現的細小問題,且地方出臺實施細則的各項規定也不盡相同,導致在進行環境審計工作時出現相同的情況不同的處理結果;二、公民環保意識欠缺,對環境保護尚未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全國人大為了更好地實現人與經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者的和諧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于2015年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但目前環保相關法律尚未對公民環境保護教育與環境破壞的管制措施缺失;三、相應的法律法規未能及時更新,我國現行的《憲法》、以及審計領域專業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包含環境審計的內容,其他涉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條款則并未對各級審計部門的監督主體職責做出明確指示。
(2)環境審計模式滯后的風險。目前,我國的環境審計主要基于傳統方法,大多是審計人員親自到現場開展審計調查工作,首先表現在審計速度慢、審計效率較為低下,且在面積大、地廣人稀的地方環境審計效率更是大大折扣;其次,環境審計的重點是財務收支審計,尚未很好地整合合規性審計和環境績效審計,三者尚未形成有機的整體。
二、生態振興戰略下環境審計與風險控制的內在邏輯分析
保護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一方面,各主權國現已針對生態振興進行多層次與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并將此理念嵌入到本國社會經濟發展軌道之中,這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學術取向的職業學家也紛紛針對環境治理問題提供了自己的智慧經驗。環境審計與風險控制需要全天候的監控網絡平臺建設,需要加強全球層面、府際層面、政社層面和政民層面的合作,環境審計手段與方法需要采用多形式、多內容、多維度的創新。而當前碎片化的治理模式為社會環境風險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三、生態振興戰略下環境審計與風險控制的實現路徑分析
(1)完善環境審計法律法規。加強中央層面的統一立法,在憲法中確立環境審計的地位。立法應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針對環境審計中出現的各類情況,制定詳細的法律規范,確保開展環境審計工作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地方上,應堅持科學立法、依法立法,并在執行時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實施細則,實施細則應與國家法律相一致,不應與國家法律沖突。
(2)創新環境審計模式。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大數據的廣泛普及,引進并使用該技術,對環境審計方式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讓審計人員從大量的賬目數據中解脫出來,避免了事先對數據進行預處理所帶來的誤差。同時提高了對海量數據處理的效率,它節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其次,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對數據進行采集、存儲、管理、運算及分析,可對數據先進行篩選,提高數據的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振興戰略與環境審計的發展相輔相成,生態振興戰略為環境審計提供政策支撐,環境審計的發展則會加快生態振興的步伐。在生態振興戰略視角下,環境審計迎來了一系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因此,我們既要抓住機遇,推動環境審計發展步入新階段,同時也要防范風險,對風險進行管理及控制,以便能夠充分發揮審計的在環境領域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海兵,趙李麗,杜娟.環境資源保護審計體系構建研究[J].財會通訊,2019(07):90-95.
作者簡介:
李怡(2000.9-),女,江西龍南人,研究方向:環境審計與風險控制。
董帥(1989.1-),男,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治理、旅游經濟。
基金項目:
本文為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社區治理研究中心”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四川農村環境協作治理模式研究》(SQZL2018C0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