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行動指南,納入新形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一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針對性。黨校法學教學工作必須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指導來開展。
關鍵詞:新形勢;法學教學;教育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時,把“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法治建設指導思想,納入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這一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針對性。黨校法學教學科研是我國法學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校法學的教學工作必須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指導來開展。
一、強化政治意識,堅持正確教學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一論述為法學教學指明了方向。法治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法學教學研究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法學教學工作,重中之重是學習領會習近平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深化習近平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學習研究并以之統領法學教學的各項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加強理論武裝上下大功夫。要著眼履職能力建設,堅持學以修身、學以增才、學以致用,不斷提高政治能力和工作水平。要樹立良好學風,強化教風養成,不斷增強履職實效。
二、強化問題意識,深化對重大課題的研究思考
法治中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法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包括從理念到制度、體制、機制等方方面面,既是當代中國法治變革的重要動力,又是法治中國建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法治中國建設既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又需要法治的規范與保障。目前,面對新形勢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還存在很多空白和薄弱環節,亟須法學研究者深入研究,加快填補空白、補齊短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形勢。新形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現在人民群眾的需求大大超出了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而物質文明發展的不平衡及不充分,也體現在國家法治建設的方方面面。要正確推進我國法治建設,需要以習近平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找到制約當前法治發展的主要矛盾,明確新形勢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要堅持文化自信,解決法學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加大對中國法治實踐的理論概括和總結。
為此,黨校系統廣大法學教研人員應圍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成功經驗和做法的關注與研究,努力產出一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將法治中國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提供科學管用的理論。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既要注重研究新理論,又要注重傳承好經驗。特別是那些經過長期實踐檢驗、適合我國國情與文化特點的成功做法,應當堅守和發揚。
三、強化法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的建設
建設一流法學教學,必須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1)加強學科體系建設。要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打造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以一流法學學科建設為引領,全面推進學科建設,不斷夯實法學學科優勢地位,以一流為目標,加強法學學科整體建設,開展法學學科體系創新性研究,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框架,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法學教學的整體建設。一是要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對西方思潮和理論,要辨析甄別、過濾凈化,不能照單全收,當傳聲筒、擴音器。二是要在學科建設上不斷優化學科結構,一方面,優化發展思路,實施“法學學科培育建設計劃”,形成既有黨校特色 又有一流實力的法學學科體系;另一方面,整合相關學科資源,實施“交叉學科繁榮計劃”,鼓勵跨學科交叉研究,開展多方位、多層次、多學科的立體交叉研究,為構建能夠解決中國法治建設問題乃至世界問題的交叉學科做出實質性貢獻。
(2)加強教材編寫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法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我們要指導這一目標貫穿于黨校教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之中,黨校法學教材的編更要體現出“黨校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干部”這一思想。要積極建設以基礎理論教材為主,以案例教學、同步實踐教學資料為輔的多元法學教材體系。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系列法學教材建設工作。
四、強化法律實踐教學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法治人才素質的核心就是實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在法學教學方面,要重點打破黨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黨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踐工作者之間的交流。特別是要強調實際部門的領導,以及經驗豐富的法學實際工作者到黨校講學、授課,提高廣大干部的法學實踐知識與經驗,以達到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理論。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法學教學、法治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學專業教師隊伍。黨校法學專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有定力,人格上有魅力,學術上有功力,教學上有活力,實踐上有能力,追求言為人師、行為世范;要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既做經師、更為人師,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引導、帶動廣大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打造科研骨干團隊:
(1)優化師資隊伍,凝聚科研力量。一是加大黨校專職教師的培養,促進黨校完善學科建設,優化師資隊伍。加強與其他黨政部門的干部交流力度,暢通人才雙向流通渠道。既發揮黨校教師理論水平高的優勢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又能引進實戰型人才,優化黨校師資隊伍結構。二是加強基層“智庫”建設,整合縣域內部智慧資源。充分發揮“智庫”這支黨委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研究隊伍在服務縣域中心工作、整合集聚各類人才、組織協調重大課題等方面的平臺作用。
(2)加強培訓交流,拓展教師視野。思想和視野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選題的準確度和研究的深度,要提升基層黨校教師科研資政能力,就必須不斷拓寬黨校教師的理論視野和實踐素材。一是增強到省市外先進典型地區學習的機會。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同本地客觀實際結合起來,提出更具創新性、前瞻性和實戰性的研究報告。二是組織黨校教師定期到上級黨校進修學習,特別是要與科研成果卓著的高校、科研單位開展交流研討,借鑒其工作經驗。三是提高理論研討會、征文活動、科研評獎等活動的參與水平,增加專兼職教師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拓展理論和實踐視野。加強黨校系統、跨行業跨部門之間、普通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加強各級黨政部門政策研究室、理論研究室的業務交流。通過交流,掌握最新的業內信息、動態和研究成果。
(3)多措并舉,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年輕教師已逐步成長為黨校的主干力量,但他們普遍存在著工作經驗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需要多措并舉,加大培養力度。一是通過以老帶新、集體備課、試講,組織精品示范課、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評選青年教師主體班優質課獎等等;二是組織專家對青年教師的立項申請書進行初評把關,指出問題和不足;三是每年組織科研業務培訓,幫助教研人員熟悉、掌握和遵循公認的學術規范和專業標準,規范科研資政行為。
黨校廣大法學教研人員要深入學習貫徹法治中國思想在內的習近平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法治中國建設中如何堅持黨的領導、樹立法治意識、保障公民權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為建立和完善法治中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和保障全面依法建設作出積極貢獻;要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努力造就和輸送一大批政治立場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有責任擔當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具備高尚法律人格和法治精神的高素質領導干部。
參考文獻:
[1]向海燕.對縣級黨校科研工作現狀的思考[J].活力,2010(114).
[2]徐衛.堅持黨校姓黨原則深化黨校文化建設[J].黨政論壇,201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