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兆禎
摘 要: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培養。而學校課堂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教給學生創新方法的主陣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大膽改革課堂教學,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為新世紀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精神;培養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焦點和核心。現代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數學課堂是對學生實施創新學習的最主要的途徑。那么,怎樣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創設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自由的學習環境。”只有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做、樂于發表自已的見解,勇于大膽創新。那么,這就要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真正由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把微笑帶入課堂,把鼓勵送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戒備心理。學生往往樂此不疲并且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數學課堂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所在。例如教學“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時,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只要你能說出一個數。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學生都搶著說出較大的數,力求難住教師,當教師都準確迅速地判斷出來后,學生的好奇心就轉化成了求知欲,紛紛問教師:“為什么你能判斷得又準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奧妙,從而主動地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由于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還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問題,學生創新的意識得到了培養。
二、 突出主題性教學、激發學生探索創新
創新總是和自主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教師,必須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觀念,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師決不越俎代皰,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喜悅,克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提倡學生爭辯與討論,提倡標新立異,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從而點燃學生心中創新的火花。真正落實讓學生自己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展、自主創新。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提出在長6米、寬4米的房間里鋪地毯,商店有寬1米、2米、4米三種型號讓學生自由選擇。有的說“買1米拿起來方便”;有的說“買4米的鋪起來美觀大方沒有接口”;還有的說“選擇2米,這樣又方便又省錢,床底下可以不用鋪”。在教學過程中,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學生質疑問難,無拘無束的思考,創新意識的苞芽得到了保護,將逐步形成敢于創新的意識。
三、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其究竟,才會獲得新知。可以說,生疑是創新的開始,解疑是創新的過程,答疑則是創新的成果。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注重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敢于向權威挑戰,敢干提出難倒教師和同學的問題。并且教師要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創設問的情景,多提供問的機會,把提問權更多地從教師手里轉讓給學生,使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干提出問題,勇于爭辯問題”的好習慣。因為,只有“疑”才有“思”才能迸出創新的火花,使思想上出現新維度。同時,對于愛問“為什么”,愛提怪問題的學生,教師不能潑冷水,打擊自尊心,面積應善加引導,保護其質疑的熱情。另外,教師要講究質疑的方式,做到學生自己能釋疑的,絕不相幫,對于學生自己有潛心釋疑的,要組織他們積極討論、爭辯、翻書查找資料等等,想方設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要善于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完成。如分數的分母為什么不能為零,為什么異分母分數加減時要先通分等,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探知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發言就更加積極。同學們的主動性發揮了,好學、善學、樂學的勁頭也就更足了。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質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
四、 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學習題好比磨刀石,使學生的思維越磨越鋒利。”數學教學中常見的“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開放性練習,是訓練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材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發現和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利用尺子、線繩和一個盛滿水的長方形形狀的容器,來求圓錐體模型的體積。學生們進行了熱烈地討論,最后制定出各種求這個圓錐體體積的方案。這樣的問題,不是單純的模仿例題,機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去解決。只要經常進行這樣的練習,必將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昌谷學區,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