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 要:本文以“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例,從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瞻前顧后融會貫通、收集和應用教學資料四個方面對《綱要》課的課堂教學進行探討,以便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政治理論課,怎樣上好這門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多年來各高校《綱要》課教學一線的同仁們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和建議,探討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諸如專題教學模式、三位一體教學模式、4S教學模式、“慕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等等。各高校尤其注重實踐教學,結合當地實際,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探索不同形式的、各具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但不論運用什么樣教學模式,無論怎樣注重實踐教學,課堂教學仍然是《綱要》課教學的主體。因此,高質量地上好每一堂課是每一個《綱要》課教師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例,擬從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瞻前顧后融會貫通、收集和應用教學資料四個方面對《綱要》課的課堂教學進行探討,以便進一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綱要》課成為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一門課程。
一、 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必須有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既不能脫離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實質,并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極其重要。比如教材第四章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第二個問題“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可以以問題為導向作如下安排。
二、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1)向西方學習的屢次失敗促使中國的先進分子進行新的探索
(2)歐洲的衰落和列強的爭霸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對西方資本主義產生懷疑
(3)十月革命使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新曙光
2、中國的先進分子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十月革命的推動
(2)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鑒別
(3)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的斗爭
3、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
(1)十月革命前的初步接觸
(2)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的系統介紹
這一基本線索,既尊重了教材的基本內容,又對教材內容有所超越,有助于講清重點,突破難點。
三、 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那么“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呢?如何判斷?
首先,來看重點問題。
在“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的傳播”這一條目下,隱含著“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這一《綱要》課的重點內容,之所以說是隱含,是因為本條目僅有短短的1770多個字,并沒有正面回答“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這一重大課題。那么我們是依據什么判斷它是本條目的重點問題的呢?
第一,從《綱要》課教學的目的來判斷。導言部分對《綱要》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有如下表述:“主要是要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1]。即一個認識,兩個了解,四個選擇,其中四個選擇中第一個選擇就是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第二,從本章(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的學習思考題來判斷,本章四個學習思考題的第一個就是“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一般來講這是最直觀地告訴我們重點。上述基本線索就是以這一重點問題為導向來安排的。
但是,教材在本條目下并沒有正面直接回答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本節第一目中的“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中找答案,即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開始對西方持懷疑和保留態度的三個原因,一是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已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二是一戰以極端的形式進一步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三是向西方學習的屢次失敗使他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可行性產生極大懷疑。這三個原因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其次,來看一看難點問題。
在“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這一條目下,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是難點。筆者通過對教材反復解讀,深入思考后認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是在十月革命的推動下,經過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流派進行反復比較鑒別,并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進行斗爭后,才成為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即上述教學思路的第二點即破解這一難題。
四、瞻前顧后,融會貫通
瞻前顧后即教學過程中的融會貫通原則。所謂“瞻前”就是尋找已經學過的知識與現實課堂教學內容的鏈接點,所謂“顧后”就是本堂教學內容與后面的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教師在備課及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做到了“瞻前顧后”,才能使你的教學前后貫通,成為有機的整體,更富有魅力。
“瞻前顧后”原則可以貫穿在導入新課、教學過程及結語中,即教學的各個環節上。
第一,在導入新課中的運用。“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中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第二個問題,如果此問題是一堂課的起始點,你就要想辦法找到此問題與前面所學內容的邏輯鏈接點,這個鏈接點就在本節內容的第一個問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我們可以這樣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第一個問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盡管有許多局限性,但他最大的貢獻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打開了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社會涌動,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提供了前提條件”,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問題“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這樣,你即簡要歸納了前面所學的內容,又導入了今天所要講的內容,它使你的教學顯得非常嚴謹,邏輯非常嚴密。
“瞻前顧后”原則也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說明“為什么選擇”的第一點向西方學習的屢次失敗促使中國的先進分子進行新的探索,我們可以簡要回顧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中向西方學習的有關內容,說明無論地主階級開明派、資產階級的改良派,或是資產階級民革命革命派,從技術層面或從制度層面學習西方,都沒有能夠挽救中國,中國的仁人志士在苦悶彷徨中遇到了馬克思主義,遇到了十月革命。這樣,我們既簡要回顧了早期探索和辛亥革命,又說明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要進行新的探索,使得二三四章的相關內容前后貫通 ,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瞻前”。還可以“后顧”,從后面“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有力地打破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列強的幻想來說明“為什么選擇”。
教學過程中,一堂課的結束語是貫穿瞻前顧后融會貫通原則重要環節。一般來講,結束語既要簡要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又要為下節課的講解做好鋪墊。我們可以這樣結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也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情況。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為新文化運動增添了新的內容,也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些問題我們下次課講”。
這樣,我們的一堂課有始有終,游刃有余,做到了整個教學過程前后照應,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
五、 搜集和應用教學資料
收集和運用教學資料在《綱要》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使你的教學生動活潑、豐富飽滿、有血有肉。收集教學資料時要講求輕重緩急和準確到位,適當應用領袖人物和著名歷史人物的經典闡述及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
所謂“輕”“緩”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非重點問題可以不補充或少補充教材以外的材料,或者指定課外閱讀書籍,讓學生自己去弄清相關問題,以便留夠充足的時間講解重點問題。比如“怎樣選擇”的第二個問題“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的鑒別”,是教學難點而非重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弄清楚。
所謂“重”“急”則是指收集資料的重心要放在重點問題上,對重點問題要補充教學資料加以說明,這些材料可以是前面章節學過的舊知識,比如前面我們為了說明“為什么選擇”的第一點,回顧了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相關內容,這些相關內容又必須突出“向西方學”和“失敗”,這樣才能切中要害,做到準確到位。也可以是領袖人物和著名歷史人物的經典闡述,比如我們為了說明“為什么選擇”的第二點“歐洲的衰落和列強的爭霸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對西方資本主義產生懷疑”,可以運用列寧《帝國主義論》中對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論述加以說明,還可以運用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對西方文化正在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的論述來說明,然后進一步應用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對西方物質文明破產景象的描述加以說明。此外,世界史的相關資料也很有說服力,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于它開始了歐洲霸權的削弱——這一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宣告完成。這一消弱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減弱”。[2]正是歐洲的經濟政治危機及衰落,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對西方懷疑失望的同時把目光轉向了東方。
綜上所述,有自己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瞻前顧后融會貫通,收集有說服力的教學資料極為重要,它們是一個成熟的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本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2]﹝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61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思政部,廣東 東莞 5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