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光

摘 要: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建設小組對機械制造企業、畢業學生、行業企業專家及其他院校進行調研,獲得專業崗位需求及職業能力、素質和職業素養,啟示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融入創新元素、體現發展性評價。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社會調研;職業能力;崗位需求
機械制造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未來十年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新型制造業強國。《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快把我省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優質輕工產品基地。制造業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產業,在貴州省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下,將得到加速發展。
近年來,貴州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民營制造業得到發展,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增加,為辦學帶來了廣闊的前景。預計在“十三五”期間貴州省裝備制造業人才需求將達6~8萬人,機械制造人才需求將達5萬人以上。
一、調研依據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制造2025》、《貴州省“十三五”規劃》為指導,提升學校服務經濟區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能力,把握我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服務區域機械制造行業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開展此次專業人才需求調查。
二、調研對象、內容和方法
1.調研對象
為了解本地區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需求情況以及本校畢業生發展情況,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建設小組對30家機械企業、50名畢業學生、8名行業企業專家、8所職業院校開展人才需求和畢業生跟蹤調研,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2.調研內容
調研機械制造企業的崗位需求及該崗位應具備的崗位能力、素質和職業素養。調研本區域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本區域經濟對本專業人才需求趨勢。
3.調研方法
3.1開放式訪談法。通過預約行業專家、企業的負責人、一線高技術人員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解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獲取第一手直接的資料。
3.2電話訪談法。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對相關人員訪談調研。了解崗位職業能力,人員流動情況等。
3.3問卷調查法。設計紙質和電子的調查問卷,以郵遞或QQ等形式,對企業和畢業學生進行調研,然后收集整理。
3.4資料法。通過機械行業協會、貴州裝備制造集團以及知名就業招聘網站了解機械裝備制造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崗位職業能力等。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1.專業崗位需求分析
如圖1所示。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主要崗位需求是機床操作工、生產管理員、產品銷售、機床安裝、調試員,機械制造企業主要需求生產第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需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2.專業崗位能力分析
如圖2所示。對崗位能力調研發現,機械制造企業最需要的是機床操作能力、基本生產工藝的編制能力和機床設備的調試能力。進一步分析發現,企業所需求的上述能力要求學生有較強動手能力。
3.職業能力與素質分析
如圖3所示。調研發現,企業在能力方面主要重視技能證書、專業技能和企業實踐經驗,在素質方面主要重視紀律性、創新能力和禮儀表達。企業需要具備較強動手能力員工,更需要服從管理、守紀律、具有創新精神的員工。
4.職業素養要求分析
如圖4所示。機械制造企業對職業素養要求最高的是執行力,其次是團隊精神、細節、踏實工作。機械制造企業不僅非常注重執行力,而且隨著社會信息化越來越注重團隊精神。機械制造業與高端儀器設備接觸,需要注重細節、工作嚴謹的員工,更需要具有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四、結論
通過對貴州機械制造企業的調研,對機械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和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崗位需求、職業能力和素質、職業素養需求有清晰的認識,為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依據和啟示。
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將“專業學習與生產相結合,技能培訓與實驗實習相融合,理論課堂與工作現場相結合”,形成“專業對接企業、團隊對接項目、學生對接崗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理論縱橫 ? ? ? ? ? ? ? ? ? ? ? ? ? 淺析瑞典名義賬戶制度發展及其現代啟示2.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以能力為本位。企業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才是課程體系應當培養學生的能力。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設計方案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圍繞公共基礎平臺、專業核心課程平臺、工學結合平臺計劃以實現崗位能力培養。
3.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融入創新元素。調研結果發現,企業不僅對專業能力作要求,還特別青睞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在完成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應當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未來競爭力,更好適應未來企業的人才需求。也契合國家大力提倡“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實質要求。
4.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體現發展性評價。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和其它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以學生能力為中心,全面實施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將學生培養過程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有機結合,形成過程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的機制。
[參考文獻]
[1]賀星岳.基于現代職教體系的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化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61-65.
[2]李陽.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職業育,2016(9):85-88.
(作者單位: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