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英潔
摘 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深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面對網絡媒介多樣化、內容繁雜化、網絡聲音多元化等各種變化,如何從根本上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和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是最為緊迫的任務。本文重點探討如何使學生樹立正確網絡思想認識這一核心點,進而促成學生良好網絡習慣,有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當今大學生社交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媒介的不斷發展,網絡內容的不斷涌現加上當代大學生辨別信息能力有待提高,這就更需要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相應的引導。
一、 網絡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手段也變得多樣,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查閱文獻、獲取知識都變得更加便捷,另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大學學生管理的便利,信息傳播方式更多的依靠社交媒體,辦公、學習都節省了大量時間。
同時,網絡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少挑戰。網絡媒體因為要吸引讀者注意力,時常制造或者集中報道大量負面消息,會產生明顯的消極負面影響。網絡潛伏的網絡色情與詐騙等犯罪行為。另外其他各類犯罪分子也利用網絡進行犯罪,如網絡傳銷、網絡詐騙等多有發生。這些都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和保護大學生身心健康提出了挑戰。
二、發揮網絡的正能量,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在學生工作中,網絡使用已經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如何充分利用好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的各種網絡工具,有效站穩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已經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網絡工具的優勢。一是可使學生事務更高效便捷。二是要用好網絡發現功能,通過加入學生QQ、微信、微博等,正可以便捷及時掌握學生信息。
網絡工具的不足。一是信息的不全面性。畢竟也不是全體學生都會使用網絡;就是有些使用了網絡,但也未必所有事情都會通過網絡表達。二是交流隔離感。通過網絡與學生交流,雖有及時和便捷的好處,但也有不在現場的隔離感。三是信息誤解。由于在網絡空間特別是群空間里,往往交流的語言是非常精簡,如果對交流內容不加全面了解,往往會斷章取義而產生誤會甚至沖突。
三、不斷增強網絡的認知教育力度
培養學生高層次技能如溝通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批判和辯證思維能力等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首先正確認識網絡的工具性,著力培養其綜合能力尤為重要。
強化三觀教育,樹立正確觀念;行為只是思想的反映。大力進行正向引導,傳播和激發正能量。作為輔導員自身,首先要做好表率,不能有網絡不良習慣;其次要強化自身理論水平和政治敏感性,要引導學生而不能被學生誤導。
四、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反觀學生好習慣沒養成,原因包含個人認識、相關制度及社會環境等。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強化動機教育和行為方式的指導,還要許多次的反復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支持,不斷加強實踐,形成習慣。
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宿舍是學生信息的集散地,是網絡行為的重要場所。寢室文化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與網絡使用習慣。輔導員應適時盡早引導和要求每個寢室建立寢室公約,引導教育建立起文明和諧的寢室文化。在此過程中需要堅持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同時加強輔導員監督堅持。
五、網絡思政教育原則與方法
傳統教育方式與網絡教育方式相結合;傳統教育方法注重現場感,注重集體性,網絡教育則在個體指導方面有獨特的價值。這兩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應該相互補充。通過案例育人;在網絡時代,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更多,甚至對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研究得也很透徹。因此輔導員不能泛泛地說教,而要善于按照教育專題進行資源尤其是案例資源進行整合,以明確的主題、豐富而生動的案例實施教育,如此更能促進學生受到教育影響,提升教育效果。
事務型與引導型相結合;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干力量,不僅要當好管理者,更要做好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事務性工作方面要善于借助學生事務系統,在事務高效處理中及時準確發現分析學生學習、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問題。另外還要提升輔導員職業技能,做專家型輔導員,唯此才能更好地進行網絡認知教育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張再興. 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發展歷程[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5(12)
[4]王玉樑. 關于價值本質的幾個問題[J].學術研究,2010(8).
[5]吳倬,張瑜. 論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幾個基本原則與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6] 張光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7]常瑞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單位: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