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張勇
摘 要:中華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在歷史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其弘揚的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家國一體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影響,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塑造現代社會的理想人格,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風及社會風氣、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傳統家訓;家庭教育思想;現代價值
一、 傳統家訓及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家訓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隨著家庭的鞏固、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有學者認為“優秀傳統家訓蘊含著提攜子孫, 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德育目的。家訓多是父祖長輩將自身的人生感悟和經驗進行總結, 將之傳承于后世子孫, 使之具備理想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能夠在國家和社會中成為有用的人才。”[1]簡言之,我認為家訓一般指長者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人處世的思想對晚輩作出的規范和教育,包括個人修身的思想及為人處世的方法等。傳統家訓內容十分詳盡,本文主要挖掘其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優秀傳統家訓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祖輩們經歷艱苦的生活而獲得的有關為人處世的人生經驗,并加以總結和升華,通過曉之以理的方式對家庭成員進行教誨和勸解,以引導和幫助后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 傳統家訓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傳統家訓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領域廣泛,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碩的內容成果。本文主要探討傳統家訓文化中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家國一體的家庭教育思想內容,在歷史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1]
(一)立德樹人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很重視德育教育,道德高尚一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立德樹人,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以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君子成人之根本。“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當養其德,使不入于邪惡”[2]強調的就是長輩在教育子女時,不僅要注重子女的身體健康,更要培養子女的德行品質,避免子女誤入歧途。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教導子女如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古人有言只有先修身、齊家,最后才能治國、平天下。道德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要素,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斷給孩子樹立“德育為本”的理念,只有不斷地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培養他們注重自己的修身養性,才能最終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二)勤儉持家
“勤儉”在傳統家庭中具有是工作勤勞、生活節儉,反對浪費的意思。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艱苦樸素的民族,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據《大學》中記載,“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3]也就是說只有堅持勤勞節儉,才能創造出豐富的財富,才能治國興邦。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4]這是孔子對弟子顏回的高度評價,顏回之所以成為孔子最心愛的弟子,主要是因為顏回是一個注重生活簡樸的人。勤儉節約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要形成“鋪張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
(三)家國一體
在中華傳統家訓中,“公”被視為最重要的價值觀。《禮記》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5]在現代社會,“公”就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將個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后,即家國同構。“效忠國家的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其實在價值觀層面上是等同于我們在家中所應遵循的孝道,他們是相通相合的。”[6]當今社會,將效忠國家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是時代的需要,這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見,家訓的作用并不只是建立和睦的家庭秩序,更需要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熱愛國家的價值觀念,把整個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為自己謀取私利,必要時做到舍棄小家顧全大家。
三、傳統家訓中家庭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優秀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探討優秀傳統家訓中家庭教育思想對于塑造理想人格、培育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思想養料。
(一)有助于形成和諧的家庭關系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諧對一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和諧至關重要。養不教父之過,傳統家訓中的家庭教育思想要求父母對待子女寬厚仁愛,嚴慈相濟,注重子女的身心健康,將子女培養成對社會及國家的有用之才。同時,子女的本分在于孝,應做到尊重、孝敬長輩,并最大程度地聽取長輩的意見與建議,加強贍養老人的意識。傳統家訓中所蘊含的以“家”為核心的思想,使人們懂得如何調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在當代仍舊發揮著巨大無比的作用。把握好家庭成員的本分,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有利于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敬互愛和家庭和睦,有助于形成和諧家庭,進而形成和諧社會。
(二)有助于塑造現代社會的理想人格
傳統家訓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強調立德樹人,并將道德培養放在首要位置,認為道德修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道德修養實際上是指導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內在準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前提。中華傳統家訓重視道德教育,要求家庭成員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當個人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發展齊頭并進時,不但能增強個人道德品質,還能促進社會道德狀態的改善。另外還有利于培養人們的愛國意識,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與國始終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中華傳統家訓中的家國情懷在當今這種文化多元、各種思想相互影響的環境下,對于提高愛國意識而言,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風及社會風氣
社會的整體風氣是由無數個家庭的風氣構成的,家庭的風氣可以通過中華傳統家訓得以凈化。優秀傳統家訓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提倡重義輕利,義永遠比利益更加重要。無論多豐厚的物質誘惑,都不能使人失去道德平衡。我們應明確自己的價值追求,保持初心,從而實現對社會美好愿景的強有力的助推。另外,要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領導干部的為政之風,影響著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更影響著國家的命運。“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尚儉節用的思想,使領導干部從根本上杜絕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家國同構,為官應當清正廉潔的思想,直接避免了領導干部出現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行為。”[7]
(四)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現了這個國家整體的思想特征和行事作風。新時代重提優秀傳統家訓,重視現代社會的家風建設,這對于中華民族提升綜合國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斷滿足和豐富人們的文化需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8]。新時代注重家風建設,能優化社會風氣,有利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道德倫理的重構,增強人們奉獻于社會、服務于國家的意識,進而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而共同努力。另外,在保證自身文化的基本內核不變的前提下,我們要不斷汲取適合中華民族發展的優秀外來文化,不斷取其精華,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胡巍.挖掘優秀傳統家訓中的德育思想[J].人民論壇,2018:(36).
[2] 陸林.中華家訓[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大學》.
[4]《論語·雍也第六》.
[5]《禮記·禮運》.
[6]陳卓.中華優良傳統家訓對和諧家庭建設的影響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8年6月.
[7]楊琦琛.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及當代價值[D].沈陽師范大學,2018年5月.
[8]楊立志.社會整合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建設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8年.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