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英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都與當時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國的興衰》正是代表性著作。本書的作者保羅·肯尼迪認為一個大國的成就,既不在于與過去比較獲得多大進步,也不在于其當前擁有的財富和力量,而是取決于鄰國的橫向比較和其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正因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布滿荊棘,所以正需要我們每個人勇往直前,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業務。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利益,我們每個人都更希望國家的強大。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片熱土上,所以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應該艱苦奮斗,不斷努力。
關鍵詞:大國;興衰;科技
《大國的興衰》作者是英國的保羅·肯尼迪,他通過反思五百年來世界各大國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后盾,進而揭示了大國興衰的秘密。保羅·肯尼迪首先從1500年的世界形勢入手,指出歐洲社會在不斷的沖突中產生了軍事變革和經濟的碰撞,從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
正如課本所言,“若拿其他重要文件和經濟活動中心同這些社會比較,歐洲的相對弱勢就比其實力更加明顯。首先它既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和中國對它們從這兩方面的地位都引以為豪。”由此可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國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必定是其技術上的早熟。中國11世紀就出現了活字印刷術,不久就有大量書籍,商業和工業受到開鑿運河和人口壓力的促進,同樣很發達。中國的城市要比中世紀歐洲的城市大得多,商路也四通八達。紙幣較早地加速了商業的流通和市場的發達。”由此可見中國文明的發展與繁榮一定程度上是一定文化發展的需要。
“對中國文化和技術進步有了這些了解以后,再聽說中國人已轉向海外開發開發和貿易也就不足為奇了。指南針是中國人的另一發明。”中國的四大發明很大程度上使中國在世界上站穩了腳步。再加上中國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辛勤努力工作,所以中國曾在明朝時期出現過繁榮。
“穆斯林軍隊雖然管理良好,或許可以維持一條很長的邊界,但如果不付出大量人力和金錢的代價,但很難繼續擴張;而且奧斯曼帝國主義與后來的西班牙 荷蘭和英國帝國主義不同沒有順便帶愛許多經濟利益。”可見穆斯林世界勝利有其歷史必然性,但“由于先以伊拉克而后以波斯為基地的什葉派,向當時占主導地位的遜尼派在行為與交易兩方面發起挑戰而使莫斯林世界發生分裂。”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經久不衰,都會經歷一個由興盛到衰弱的歷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英國充當霸主。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下英國的興衰。
英國興盛的原因。正如課本所言“英國之所以能取得全球的突出地位,主要是由于他們把制海權、財政信用、商業才能和結盟外交巧妙地結合起來的緣故”。英國的毛紡織業發展,隨著英國人口的增長,毛紡織品的需求增加,這就促進了圈地運動的發展,圈地運動使得農民進入城鎮為英國稱霸提供了勞動力支持,并且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為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提供了資金。英國的自由貿易興起,開始進行對外貿易,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原料,并且殖民地也是英國最大的市場,市場擴大對生產提出新的要求,珍妮紡紗機應運而生,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各種生產對動力的要求加大,所以出現了蒸汽機,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新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在技術資金軍事等方面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霸主。我們對此也應該有所感悟。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英國扮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而其他國家則淪為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它的制造規模和能力遙遙領先。我們國家現在的制造業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的產品也遍布全球,但是就制造業的能力來看遠遠不及當時的英國的水平。我們當前不可能成為像英國那樣的世界霸主,但是它的某些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是我國的工業化還是城市化都應該從中汲取教訓。
從《大國的興衰》中,英國崛起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海軍領域、日益夸大的殖民地帝國還有財政領域。但英國不可能一直是霸主,又是什么使得應該霸主地位衰落呢?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主要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不愿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經濟發展緩慢。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大量的資本投向海外使工業發展缺少足夠的資金。再加上思想上產生懶惰情緒不思進取就導致了英國逐漸走向衰落。
談到中國,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中國無疑是強大的,在世界上也擁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呢,我們應該知道,在約100年前的中國,在中國還是清政府掌權的時期,在中國因為閉關鎖國,因為統治者的錯誤的政策,因為清政府的軍隊軟弱無能,因為統治者鼠目寸光,因為種種原因,致使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等等一系列的慘劇,雖然清政府最后被推翻,但是,中國人民的本質仍舊沒有改變,中國仍然受盡欺辱,袁世凱稱帝,接受“二十一條”,喪權辱國,人民暴動,這都是因為統治者對權力的欲望。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蔣介石確實有能力,但是,日本攻占南京期間,民國軍隊只顧自己,倉皇撤退,致使南京大屠殺30萬,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理想,抱負,未來,但是,因為國民黨軍隊的軟弱無能,致使了這一慘劇。當然,那時候的人民也是有志氣的,也是有血性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聯合歷經8年抗戰終于打敗日本,岡村寧次遞交投降書的那一刻,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的時刻,中國人民都應該牢記的時刻,但是,日本投降之后還沒完,中國有爆發了內戰,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共產黨與國民黨差距巨大,但是中國共產黨硬是把國民黨打敗了,正如一句話說“共產黨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是啊,歷史上也曾有人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擁有民心,就算武器裝備再差,但是我們也有勝利的機會。1949年建國以后,中國可以說進入了穩定的發展時期。后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等種種發展經濟的計劃,中國這才開始真正的發展經濟,直到今天。中國的經濟排名世界第二,而這,只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世界也震驚于中國速度,提出“中國威脅論”。中國不光從經濟上,中國也從軍事上位居世界前列,很難想象當時的中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變成現在的樣子,很難想象中國的科學家們在建國之初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研究出“兩彈一星”,很難想象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當然這并不是偶然的,從抗戰時期就可以看到,日本侵華后,中國的各個勢力武裝不計前嫌聯合抗日,這也能夠看出中國人民的團結,也能夠體現中國人的凝聚力,中國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大的,這是因為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凝聚力,中國才能這么強大,當然,中國現在的強大與中國的制度也是分不開的,想一下,中國的封建制度延續2000多年,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非常強大的王朝,比如唐朝,當時的唐朝在世界的地位比現在的美國在世界的地位都要高,但是還是衰敗了,這就是因為當時中國掌權者的世襲制,是靠血緣,而不是靠才能,不是唯才是舉,中國的科舉考試是偉大的一個制度,是先進的制度,但是我們的、沒有聽說過有科舉考試的狀元當上皇帝的,這是最大的弊端,但是現在的中國,不光是唯才是舉,而且還是有任期的,掌權者真正會為人民著想,而不是自己,人民心中滿意,自然會更加擁護領導者,領導者自然會更加為人名服務,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中國才會有現在的發展狀況,這是與中國人民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凝聚了,中國領導者的思想,中國現行的制度分不開的,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有一個人民滿意的制度,有一個人民認可的領導,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當權者。這樣,這個國家才能興旺。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應吸取歷史的教訓,借鑒前人的經驗。從各大國的興衰中可以體現出保羅肯尼迪貫穿全書的思想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國應該抓住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機遇,努力創新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提高綜合國力,進而在世界站穩腳步。
[參考文獻]
[1]幾個大國興衰的啟示[J]. 李長久.新視野 2004年04期
[2]當代大國興衰研究述評[J]. 吳英.人民論壇 2015年29期
[3]綜合國力的政治建構[J]. 辛向陽.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4年11期
[4]我國的綜合國力[J].學校思想教育 1991年06期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