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嫻 朱銀華
【摘要】貝多芬,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創作的作品甚多,范圍甚廣。其中鋼琴奏鳴曲《悲愴》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和一往無前的勇氣,生動地表明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到底的倔強內心。
【關鍵詞】貝多芬;悲愴;第一樂章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悲愴》第一樂章寫于1798年,當時貝多芬已經開始出現了耳聾的傾向且逐漸加重,正處于事業初露鋒芒的他近乎崩潰。但是在命運如此不公與現實的壓迫下,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他愿意接受現實,勇敢地與命運相抗爭,這才有了后來那么多蕩氣回腸的音樂佳作。
一、《悲愴》第一樂章曲式分析
《悲愴》第一樂章屬于典型的奏鳴曲式,可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引子:1~10呈示部:11~132分為:主部(11~26),連接部(27~50),副部(51~88),結束部一(89~112),結束部二(113~132)展開部:133~194再現部:195~294尾聲:295~310
二、《悲愴》第一樂章情感淺析
(一)引子
貝多芬用一個龐大的引子訴說深沉、悲愴的內心,在一個緩慢而沉重的和弦中慢慢拉開了曲子的帷幕。
作者運用模進的手法,模進了三次,仿佛是他對人生的三次追問,空拍的部分是對人生追問的嘆息,到了第五小節時,樂曲從c小調轉為降E大調,在sf和p這兩種強弱鮮明的對比中,能強烈的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極具“貝多芬式戲劇感”。隨著樂曲的進行,這樣的沖突不斷加劇,終于在第九小節的空拍中戛然而止,給聽者一定的期待感,所以在彈奏時,可以不嚴格按照空拍的拍數來,適當的延長,給聽者更好的音響效果。第十小節在半音階的急速下行之中結束了引子。這樣長的半音階下行給人以強烈的墜落感,由此可以感受到此時貝多芬內心的糾結痛苦,在漫長的幻想之中被突強的延長音降A給拉回了現實,為呈示部的抗爭做了鋪墊。
(二)呈示部
呈示部中,主部主題有兩種形象,11~14的形象是激昂奮進的,15~18的形象稍微含蓄內斂一些,這兩種形象在兩次重復之中形成了與命運戰斗的推動力。主部左手的八度震音不斷上行,像是戰斗開始前振奮人心的密集鼓聲。
連接部是前面主部主題的展開,連接部的情緒歡快與主部主題的激烈高昂形成了對比。49和50兩個小節可看做是抗爭途中的喘息。
副部主題一改主部主題的激昂,充滿了歌舞性質,調性也變化頻繁。從51小節的降E小調轉到67小節的降D大調再到79小節的降E大調,不斷地轉調中,伴奏的類型也在不斷地變化,這給彈奏者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彈奏時,在保證左手伴奏的強弱不蓋過右手的情況下,應保持右手旋律的清晰度。89小節到112小節為第一結束部,這時候樂曲的旋律性并不是很強,為最終的結束做了準備。93小節到98小節高低音旋律反向進行,強有力的將樂曲推向了第一高潮。第二結束部采用了先弱后強的手法,在震音的不斷重復中推動著激烈的情感,在一個強有力的和弦中結束了整個呈示部。
(三)展開部
展開部分開始的四小節與引子部分開頭相似,可以當做引子2來看,較之前面不同的是136小節的旋律是不斷下行的,代表了情緒的不斷沉重,低落在彈奏時,要注意強弱的把握,手指間的力量需要收斂一些要與137小節之后的不斷激烈形成反差。149小節到166小節的左手部分是對引子部分的模仿,接下來是進入很長一段的屬準備段,為到來的再現部分做好準備。
(四)再現部
再現部分表達了戰斗即將勝利,凱旋歸來的興奮沖動,它變化再現了主部的主題,221小節再現了副部的內容,屬于在f小調上的假再現,隨后轉入c小調,進入結束部一。結束部一仍然采用高低音旋律反向進行推動了樂曲的發展,隨后在一組密集的左手震音伴奏中完成了結束部二。
(五)尾聲
之所以樂曲的尾聲被稱為偉大的尾聲,是因為它有極大的戲劇沖突感。樂曲本可以在結束部二時就可以結束,但是作者又仿照引子增加了一段。巨大的承重力量仿佛死神降臨,一下子擊垮了斗爭的意志,思想也在和弦的不斷進行中,有沉重的下沉感,令人窒息。這里最后一個和弦的力度記號pp和休止,營造了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有強大的氣氛渲染力。
299~304小節,作者運用第一主題的強有力短促的和弦,不斷漸強,最后在五個鏗鏘有力的和弦中結束了全曲。我認為這一尾聲的獨特魅力在于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與命運相抗爭的斗爭精神,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氣概,令聽者蕩氣回腸,回味無窮。
三、《悲愴》第一樂章創作特點
(一)一改常規,加入大段引子內容
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們創作奏鳴曲的形式一般是很規整的,不會加入大段的引子內容,在這首曲子中,大段的引子能夠緩慢、悲愴的訴說作者內心的情感,將聽者帶入作者當時的心境,也是輝煌樂章展開的鋪墊。
(二)大量的運用重屬和弦和豐富的伴奏織體形態
重屬和弦能夠在樂曲的進行中帶來和聲上的獨特的音響效果,另外,重屬和弦強烈解決的傾向感讓聽者始終處于“戰斗的熱血”中。伴奏的織體形態有柱式和弦形態和分解和弦形態。在引子的演奏中,左右手柱式和弦同時發聲,營造了沉郁的、悲傷無助的氛圍。第五小節,在音色的漸強下,右手的柱式和弦搭配左手不斷下行的八度,有突然的緊縮感,表達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加劇。在主部主題的演奏中,柱式和弦搖身一變成了雄壯的英雄角色,時刻激昂地愿意去沖鋒陷陣。到了呈示部的結束段,柱式和弦又具有了強烈的終止感,收斂情緒,等待下一次情感的迸發。分解和弦伴奏織體也對樂曲具有重要的意義。分解八度震音很好地擔任了“密集的鼓點”這一角色,讓聽者時刻保持戰斗的緊張狀態。第十一小節,作者還運用了反復演奏的手法,推動了樂曲的發展,使得激烈的情感得到有效擴張。
(三)善于運用反復推動情感的發展
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所以,反復出現的樂句或者樂段表達的情感也絕不一樣。例如在樂曲的每一個部分都會反復出現的1~4、133~136、295~298小節,他都可以作為引子來看,1~4小節表達的是人生的追問與嘆息,133~136小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迷茫,有強烈的墜落感,295~298小節好像是死神的突然訪問,沉重而令人恐懼。由此可見,反復在樂曲的不同位置上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代表了作者心境的變化。
四、總結
貝多芬一生中有太多的苦難。有聽力逐漸衰退的抓狂和歇斯底里,有童年不幸的辛苦和磨礪,也有終不得愛情的苦悶和失意.....但無論如何,他都將這些苦難化為了磨礪自己的一顆顆珍珠,終在世界的音樂舞臺上大放光彩。他用極具個性的作曲手法打破傳統作曲的桎梏,帶來了樂曲創作的新紀元,因此在演奏他的作品時,要對風格、手法、情感有一定的了解與剖析,才能夠演奏出“原汁原味”的貝多芬音樂。
參考文獻
[1]劉義.淺析貝多芬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J].藝術評鑒,2016(9):6-7.
[2]李亞萍.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J]. 文藝爭鳴,2011(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