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音樂的欣賞品味也出現很大的改變和提升,傳統音樂的傳承創新也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以現下創新和改編比較成功的蒙古族傳統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為例,分析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創新和未來。
【關鍵詞】傳承;創新;傳統;蒙古族;傳統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蒙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文化河流中,音樂成為了蒙古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長時間以來蒙古族的傳統音樂一直是人們認識和了解蒙古族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素材。而蒙古族的文化娛樂生活也主要來自于傳統音樂。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需要,傳統音樂的原生狀態受到了影響。首先在民族內部以及國家內部,人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復雜,不局限于傳統音樂的原生單一狀態,而希望有多方位的審美體驗。音響效果也開始追求層次感和沖擊感,對表演形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滿足于傳統表演的單一性。整體上的審美追求向著更高的標準發展。再說國際社會,由于國際對民族文化重視的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然而每一樣傳統音樂走向世界都需要與國際接軌,要適應更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哲學思想的、有著復雜的音樂習慣和審美體系的人類群體。因此,民族傳統音樂就要在一定保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貼合國際的審美要求。自然蒙古族傳統音樂要想傳承和推廣也不能免俗。
綜上所述,傳統音樂的傳承和推廣與創新是分不開的,只有好的創新才有利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和未來。
二、《嘎達梅林》傳統音樂創新的成功事例
《嘎達梅林》是一首紀念英雄事跡和英雄斗爭精神的長篇敘事民歌,長期流行于科爾沁地區,是典型的蒙古族傳統音樂。而且自《嘎達梅林》民歌流傳以來,對這首作品的二次創作和改編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最早改編成器樂曲的是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辛滬光于1956年所創作的交響詩《嘎達梅林》,時至今日這首樂曲仍作為音樂會演奏的經典曲目。將民歌主題改編為交響詩不僅提升了民歌本身聽覺上的層次感。與傳統的四胡伴唱相比場面更加宏大,交響樂給觀眾帶來的音響震撼效果也使得英雄史詩整體氣勢更加宏大,增添了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與國際接軌,將我們蒙古族的傳統音樂和英雄故事一起帶出國門,讓世界聽到草原的聲音。
馬友道先生于1959年改編創作出了長號獨奏曲《嘎達梅林主題幻想曲》,目前這首曲子已經成為了長號的代表性演奏曲目,大大增添了蒙古族傳統音樂在主奏樂器上的可能性,長號賦予了《嘎達梅林》除了四胡馬頭琴之外的另一種韻味,使更多有著不同文化和審美的觀眾能夠在自己熟悉的樂器的幫助下認識草原,了解草原,也打破了傳統音樂樂器上的局限,給未來提供更多可能。
在這之后,黃日照改編的小號主題變奏曲、王強改編的大提琴協奏曲、劉文金,劉欣欣改編的大提琴獨奏曲、劉鳳山改編的笛子獨奏曲、張敬文改編的二胡二重奏曲、劉明源改編的中胡協奏曲、 徐波改編的古琴曲、王小平、童宜山改編的古箏獨奏曲、周成龍改編的古箏與大提琴曲、林吉良改編的大阮獨奏曲、劉雙軍改編的二胡獨奏曲。
2002年,著名作曲家三寶為電影《嘎達梅林》創作了電影音樂。此外,蒙古族傳統器樂馬頭琴的演繹也隨著流行音樂的滲入,演繹出大量《嘎達梅林》樂曲的改編版本,在登上大雅之堂的同時,回歸草原,回歸人民群眾,讓更多的普通群眾認識、了解并喜愛蒙古族傳統音樂,也讓這首偉大的民歌流傳的越來越廣、越來越長。
在聲樂方面,最早的聲樂改編曲是1953年由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桑桐先生配伴奏改編的男低音獨唱曲,1956年又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朱踐耳先生改編為混聲合唱曲,后來又出現了郭瑤改編的男聲三部合唱。這幾部聲樂作品,真正使全國人民直觀地通過歌詞感受到了嘎達梅林的英雄豪情,在解決了民族語言這一問題后用國際的學院派演唱方式將英雄的故事傳唱,全國各民族的人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記住這首偉大的民歌。
三、總結
通過《嘎達梅林》民歌的當代創作與改編現狀,我認為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創新和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其一,不拘泥于傳統的樂器和固有的配器模式。傳統的蒙古族樂器雖然種類繁多,但由于蒙古族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些樂器大部分更適合獨奏,傳統的蒙古族民樂對從人數到樂器配置上都顯得比較單薄,把這些傳統音樂的旋律通過科學的演奏實驗移植到其他樂器上一則可以更好地傳播傳統音樂,二則可以增加音樂本身的多元化和層次感。在已有的民族樂器基礎上改變樂隊模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將蒙古族傳統樂器按照西方交響樂隊進行編配,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其二,在表演的形式和風格上做適當創新。蒙古族傳統民歌已有的表演形式通常是較為單一的,尤其是《嘎達梅林》這樣的長篇敘事歌曲最初的幾乎都是四胡伴唱,而現在多種表演手法都運用到了《嘎達梅林》的表演當中,如交響樂、協奏曲、舞臺劇、流行歌曲、電影音樂、電視劇音樂等。既增加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其三,適當運用音樂之外的東西襯托音樂的效果。在音樂已經足夠優美的情況下,除音樂之外的部分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服裝,道具,燈光,伴舞等。適當的添加可以使表演在原本的基礎上增添更多層次感和多感官全方位的審美體驗,使人能夠更直觀更形象地體會傳統音樂的魅力。
綜上所述,蒙古族傳統音樂只有在繼承中加以創新,在學習中加以改進,才能有更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趙偉晶.從清唱劇《嘎達梅林》管窺蒙古族風格歌劇探索與發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2]許福艷.淺談蒙古族風格歌曲的二度創作[J].當代音樂,2016.
[3]田競.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研究——傳統音樂在當代的發展與傳播[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
[4]杜娟.蒙古族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實踐[J].才智,2018.
[5]周茹潔.在傳統民歌基礎上改編的新民歌意義探究[J].明日風尚,2017.
[6]尹瀟敏.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8.
作者簡介:李憶(1997—),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6級民族音樂學班,本科,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