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盛
【摘要】楊蔭瀏,中國音樂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如果以楊蔭瀏的名義來做整個學科世紀的回望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學科的各大門類中,無不飽含著楊蔭瀏的心血,無不印刻著楊蔭瀏的印記。中國音樂文化種類豐富的特點使得人們必須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探索,在梳理前人科研結果的基礎上對新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人們的研究成果不僅要和本學科的學者交流更要和其他學科進行交流,這對音樂學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
【關鍵詞】楊蔭瀏;史稿;音樂史學;傳統音樂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1999年11月9日至11月12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發起并承辦的“20世紀與中國音樂學—紀念楊蔭瀏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國際研討會”在北京的“九華山莊”隆重召開,這是一場緬懷一代宗師,涉及兩百學者的聚會。楊蔭瀏一生的音樂作為幾乎囊括了中國音樂學的各個領域,他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音樂學事業,在音樂史學、樂律學、古譜學、音樂考古學、語言音樂學及傳統音樂研究領域都有建樹,筆者在這里對目前手中掌握的楊蔭瀏的資料做一個簡單的整理。
一、楊蔭瀏的學術貢獻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如葉伯和、鄭覲文、繆天瑞、王光祈等,但除了王光祈曾經出過兩卷本的《中國音樂史》之外,其他人僅是對中國音樂史做一個切片式的敘述。但是,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學者們主觀上不努力,而是被主客觀的條件限制的原因。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歷史悠久,除了歌曲、器樂、歌舞音樂外,還有戲曲和曲藝,在這些多元的音樂實踐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音樂家對這些音樂現象進行分析和探討,但是歷史在不斷發展,想要在如此廣闊的領域有所成就很難。有些學者望而卻步,有些學者看到這個領域的艱苦難行,也只好轉入其他領域。楊蔭瀏先生進入這個領域是在這些人之后,但是他在任何困難面前都堅持自己,所以,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為他的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寫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楊蔭瀏先生在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中也開創了尋訪事實的新學派,而尋訪事實的途徑之一就是考古發掘,楊蔭瀏先生率領自己的學生組成音樂考古研究隊伍。在考古過程中,他們不僅發現了大量的樂器,還發現了關于音樂的稀世文字記載。在楊蔭瀏先生的倡導下,音樂考古事業得到了持續推進。
楊蔭瀏先生深知樂律學研究與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他集一生所學,用近代科學的方法攻破中國古老的樂律學,一個個地抹去它的歷史塵埃,使其顯示出基本脈絡,他是中國現當代樂律史學科建設者。他曾發表樂律論著為中國樂律理論和樂律學學科的研究打下了前期基礎。《史稿》對中國樂律文化遺產有著較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從實踐與理論的角度看,它以歷時的順序對中國傳統樂律發展作了較為科學的歸納與總結,其學術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是現當代中國傳統樂律學研究者必備書目,也為專業音樂院校培養樂律人才提供了教材工具。
楊蔭瀏先生從呂驥收集的管子譜中找到了對辨認姜夔詞譜有利的新線索,他到西安去查找資料,研究唐宋以來在民間流傳的鼓樂譜,從而進一步解決了管子譜中的問題,進而解決了姜夔詞譜中的疑點,得到了正確翻譯詞譜的線索。姜夔的作品能夠在音樂會上演唱,完全得益于楊蔭瀏持之以恒毅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語言與音樂的關系是探討傳統音樂風格的關鍵因素,因此,語言音樂學在音樂學研究中也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基礎學科。1983年,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楊蔭瀏先生的《語言音樂學初探》,語言音樂學是楊蔭瀏研究成果之一。早在1945年楊先生發表的《歌曲字調論》一文中闡述了昆曲中音樂與字調互相之間的聯系。隨后又陸續發表《絲弦老調的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韻問題》一文主要從音韻學的角度來闡釋音樂與字調二者之間關系,并強調音韻與字調的關系是研究民間唱法的重要點。1963年,楊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了語言音樂學的專門課程,編寫了《語言音樂學講稿》作為教材。楊蔭瀏先生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借鑒音韻學、音樂學、古漢語以及外語的方法論,對漢語和音樂關系方面進行了全面綜合性的研究,《語言音樂學初探》就是語言與音樂關系的著作。
楊蔭瀏從七歲開始學習道教音樂,十一歲左右學琴,后來又陸續學習了昆曲、琵琶、音韻、三弦、簫等技藝。他從七歲到四十五歲,他的全部精力幾乎花在了傳統音樂上。1951年在天津采錄“河北吹歌”(冀中笙管樂);1953年初采訪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并親自抄錄;同年,赴西安采訪“西安鼓樂”,發現樂種傳譜與宋姜白石歌曲樂譜的淵源關系;1955年,結合采訪西安鼓樂的心得,著《白石道人歌曲研究》。1956年秋,率隊往湖南與當地音樂家一起對該省民族音樂作普遍考察,獲得40 余小時的音響資料、大量文字記錄和實物(樂器),特別是有關瀏陽地區的祭孔音樂等。這樣的傳統音樂的采集活動使我們獲得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不僅為楊蔭瀏的《史稿》寫作打下了有利的寫作基礎,也為中國音樂學研究全方位的深入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對民族音樂的搶救與保護上,楊蔭瀏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為阿炳的演奏錄音,如若當時他不及時去無錫錄音,也許現在就聽不到阿炳的《二泉映月》了。
二、學習與反思
(一)嚴于律己的科學態度
楊蔭瀏能夠在中國古代音樂史領域中取得佳績最根本原因還是他從解放后就開始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嚴格要求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力力求遵循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原則。楊蔭瀏是謙虛的,在吸收的新思想,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想水平后,他發現了自己以前工作中的不足。1958年8月他寫了《對舊著“中國音樂史綱”的初步批判》,文中,他提到在寫作《史綱》之前接受的是封建教育,又曾長期為資產階級、反動統治階級服務,沒有接觸過馬列主義的科學真理,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所以在寫作過程中不夠客觀,往往用思想來支配史實,并且書中極大部分是屬于資料羅列性質。一位聲名赫赫的大師對自己做出這樣的自我批評,這恰恰反映了他嚴于律己的科學態度。
(二)認真治學的態度
呂驥曾經和楊蔭瀏先生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對楊蔭瀏的印象是這樣的。第一,他對于政治和學術都是全力以赴的。五十年代,有幾年時間二人同住一座樓,有時他住樓下,有時他住樓上,因為工作關系,有時白天到他房里去,有時晚上到他房里去,我總看見他埋頭在書堆中,不是在閱讀、書寫什么,就是在翻閱卡片,檢索資料,雖然室內煙霧蒙蒙,煙灰缸上還擱著半支在燃燒的紙煙,但他精神抖擻,聚精會神地在工作。為著探求一個問題的解決,他是不分晝夜的,晚上總是堅持到深夜。有時,我已經睡下了,他的屋里還亮著燈,而每天早上他并不起得比別人晚。這也印證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這句話。”
(三)實踐精神
楊蔭瀏先生的實踐精神也值得一提,他極為關注中國傳統音樂和現當代音樂生活的采訪、記錄、資料的整理搜集和歷史音樂檔案的建設,這就可以理解為是現在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在楊蔭瀏先生的倡導下,音樂研究所組織了對各地民族民間音樂的采訪,其中對阿炳曲目的搶救室楊蔭瀏親自主持的。在楊蔭瀏先生的積極倡導之下,音樂研究所更是為田野調查建立了常規化的工作規范,編寫了關于音樂的工作手冊。他們以社會生活的觀察記錄為基礎編寫了《音樂年鑒》,為后世編寫音樂史積累了翔實可靠的史料。
(四)筆者反思
楊蔭瀏先生開辟了現代音樂學的各個領域,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直至幾今日,很少有學者研究的范圍比先生廣,研究的內容比先生深入。楊蔭瀏先生能取得如此豐碩的學術成就,不僅得益于他豐富的生活閱歷,更重要的是他的不斷積累,堅持不懈的治學態度。現在身邊很少有人能踏踏實實地坐冷板凳,去對事物進行追根究底的研究,這的確值得我們后輩們自我反思。上世紀40年代,在交通不發達,通訊不便利,沒有錄音工具等艱苦的環境下,楊蔭瀏先生完成了《史綱》,它的材料豐碩,令人不禁對先生肅然起敬。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我們卻不愿意再像楊蔭瀏先生那樣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甚至是直接的“拿來主義”,這就導致文章的大同小異,寫來寫去總是在重復同樣的觀點,這將導致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步伐停滯不前,這大概也是當今社會很難再出現像楊蔭瀏先生一樣的活百科全書的原因。
楊蔭瀏先生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是做學問的態度,他在修改《史綱》,直到《史稿》出版的過程中歷經了十幾年的時間。學問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要吃得常人不吃的苦,做常人不做的工作,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反思現在的學習態度,寫東西叫苦連天,寫不出來怨聲載道,其實這都是知識積累的匱乏所導致的,越不愿意積累就越寫不出來有價值的文章。
三、結語
綜上所述,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樂律學、古譜學、音樂考古學、語言音樂學等音樂專業領域都具有影響力,他的學問領域涉獵范圍廣,他的研究成果對學界的影響深遠,他是學界公認的“活百科全書”。先生已經逝世,雖然他已經解答了學界的很多問題,但還有更多問題需要更新,需要解答。中國音樂資料豐富繁雜,大量的音樂學科研任務壓在我們肩頭。我們要繼承楊蔭瀏先生的治學精神,在研究過程中要本著尊重事實的立足點,對手中的資料進行梳理并不斷搜集新的資料,更要注重實踐,研究出來的結果不要束之高閣,要盡可能地與音樂教育聯系起來,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發揮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又可以檢驗研究結果的合理性。交流是促進文化的方式,新世紀需要交流,將中國的本土文化通過交流傳播出去,來吸引更多的外國學者,讓他們對中國土地上的音樂充滿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黃翔鵬.楊蔭瀏先生和中國民族音樂學[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82(3).
[2]秦序.楊蔭瀏先生在音樂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貢獻[J].中國音樂,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