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有關的文字記載來看,“孝”的歷史非常悠久。從西周到秦漢,“孝”經過了孔子、孟子、曾子、荀子與《孝經》的發(fā)展和完善,意義逐漸擴大和完整。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儒家的“孝”思想。比如,《論語》一書,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了孔子關于“孝”的見解。本文將從個人、家庭、國家三方面并結合各章有關“孝”的具體內容、主題和適時背景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論語;孝;主題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爾雅·釋訓》:“張仲孝友,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許慎認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匕”字再和“子”字組合成的一個會意字;徐中舒先生認為:“金文中的‘孝的上半部分像戴發(fā)的傴僂老人”;唐蘭先生認為:“‘老之本字,‘子攙扶之,會意”;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淺說》認為:“‘孝字像‘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來表示‘孝。”由此可見,“孝”的基本意義是“善事父母”。
由于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只增不減,尤其是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把儒家思想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于是,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論語》也為更多人所熟知。所以,《論語》中的“孝”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不僅因為“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在于古之先賢圣人對“孝”的提倡。如孔子認為,“孝”是“立身之首”“自行之源”,他認為“孝”在所有美德中應該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是重中之重的;《孝經·三才》中:“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可見“孝”對社會的重要性與“孝”的地位。
《論語》中的“孝”雖然都是簡單的幾句話,每句話只有十幾個字,但這幾句話常常有特定的語境,或是勸誡弟子所說,或是規(guī)勸從政者所說,所以,這些特定語境中的“孝”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下面從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國家層面三個層面逐一進行分析。
一、個人層面:愛惜自身謂之孝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朱熹《論語集注》:“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這主要是說,做子女的,不應該增加父母的精神負擔,不能讓父母時刻擔心自己。而孟武伯出身于貴族,驕奢淫逸,有聲色犬馬諸多切身之疾,孔子認為,孟武伯為人子,有諸多不義的行為,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章名為《為政》,也就是人與政治,所以,該句論述了孝與政治的關系,孝友也是政治參與,進而影響政治。而孟武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他作為官員,更應該以身作則,孝敬父母。所以,這句是孔子在委婉地教育孟武伯,希望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正確行孝。
二、家庭層面
(一)對祖先的孝:祭祀先祖謂之孝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朱熹《論語集注》:“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指的就是人們在祭祀祖先時應該至真至誠,心懷緬思之情,要懷著對祖先的敬重之情來進行祭拜。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朱熹《論語集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這句話是孔子門人記錄孔子祭祀時的誠意。可見,孔子在祭祀祖宗時,就想象祖先在他眼前,要心懷孝敬之情來祭祀,表達出孔子對先祖的孝和崇高敬意。
(二)對父母的孝
1.敬養(yǎng)父母謂之孝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朱熹《論語集注》:“養(yǎng),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yǎng)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yǎng)之,若能養(yǎng)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yǎng)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這就是說,孝順父母不僅要做到“養(yǎng)”,更要做到“敬養(yǎng)”“孝養(yǎng)”,因為只養(yǎng)父母卻不敬重父母和喂牛、喂羊又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單純地給父母食吃,給父母衣穿,讓他們感到衣食無憂,還要在精神上孝敬他們,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讓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
2.和顏悅色謂之孝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朱熹《論語集注》:“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食,飯也。先生,父兄也。饌,飲食之也。曾,猶嘗也。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yǎng)未足為孝也。”因為子夏性格比較直,什么都表現在臉色上,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待父母不和顏悅色,所以孔子會這樣回答他。這也告訴我們在孝順父母時,應該心情愉快、臉色柔和,不應該給他們臉色看。
3.幾諫父母謂之孝
《論語·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朱熹《論語集注》:“幾,微也,微諫。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就是說,當父母犯錯時,不是對父母橫加指責,而是態(tài)度誠懇、言語平和地勸說父母,一次不行就第二次勸說,甚至第三次勸說父母,直到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過錯,讓父母改正。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能就此怨恨父母。
4.牽掛父母謂之孝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朱熹《論語集注》:“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意思是說,父母擔心遠走他鄉(xiāng)的孩子是否受到了委屈,是否生了病。同樣的,在外面的孩子也應該時刻掛念著自己的父母。所以,為人子的,出門時應該把自己要去的地方準確地告訴父母,一方面便于父母去看自己,另一方面當父母生病時可以收到父母的信件及時回家照顧父母,及時行孝。
《論語·里仁》篇的主題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是對他人的關愛,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這種相親相愛具體表現為父母關心孩子的愛,孩子關心父母的孝。
5.遵守禮制謂之孝
《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御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事之以禮,祭之以禮。”朱熹《論語集注》:“夫子以懿子未達而不能問,恐其失指,而以從親之令為孝,故語樊遲以發(fā)之。”由于孔子深受周禮的影響,是周禮的支持者和擁護者,所以他特別希望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能夠遵守禮制,不做逾矩之事。因為孟懿子是魯國大夫,而當時的魯國,貴族們已不再擁護周禮,時常僭越,挑戰(zhàn)周天子的權威。由于在當時生事喪祭諸侯與天子所遵循的禮制不同,所以,孔子這樣說是為了告誡孟懿子不要做違反禮制的事情。即使是孝順父母也要遵守禮制,如果是不遵守禮制的孝順父母那也是不孝。
三、國家層面:忠君愛國謂之孝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道而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朱熹《論語集注》:“此言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亂也。”這句話說明了“孝”是一切美德的低層次體現,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也就是說,君子要注重“本”的培養(yǎng),“本”培養(yǎng)好了,治國與做人的道理也就產生了。《孝經·士章》中:“以孝事君則忠。”“忠”和“孝”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的正能量。“忠”是相對于國家來說的,“孝”是相對于家庭來說的。一個人對家庭的孝不一定能演化為對國家的忠,但對國家的忠一定包含著對家庭的孝。身為臣子,應該時刻把國家與君主的利益放在心里,盡心盡力地為國家謀福利,謀發(fā)展。所以,從國家層面來說,“忠君愛國”是孝的意義的擴大化,由孝敬父母擴大到了愛國,一個人只有孝敬他的父母,才有可能擔負起國家的重任。《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朱熹認為:“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所以,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四、總結
本文通過對《論語》中的“孝”進行分析,得出“孝”兩方面的意義:小孝與大孝。從個人層面與家庭層面來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的順從,對祖先的懷念,是小孝;從國家層面來看,“孝”體現為對統(tǒng)治者的敬畏,是大孝。在古代,封建主義奉行的是“君為天下父”的原則,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今天,我們提倡孝并踐行孝,同樣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穩(wěn)定。雖然我們的物質條件逐漸豐富,社會保障不斷完善,但我們仍然需要將孝這一美德發(fā)揚光大。因為豐富的物質生活無法代替溫暖的親情,保障制度無法彌補子女對父母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是最根本的,只有能夠對父母盡孝的人,才能夠對國家盡忠,對社會行善。所以,我們要提倡孝文化,發(fā)揚孝美德。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崔鎖江.《論語》篇主題的討論——對六注家概說的梳理[J].衡水學院學報,2016(12).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王鳳(1994-),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