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峰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建筑領域節能保溫材料的發展需要與現實情況,針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節能保溫材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詳細的分析了建筑節能保溫領域中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優勢與缺陷,并在具體的施工操作領域提出了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的解決意見與發展策略,對于提升建筑領域節能保溫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筑節能保溫領域;聚氨酯硬泡材料;具體應用分析
1.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優勢特點
1.1保溫性能強大
聚氨酯硬泡材料與傳統的建筑領域保溫材料相比,它具有更低的導熱系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將熱量隔絕在樓體墻壁上,從而達到更好的隔熱保溫效果。聚氨酯硬泡材料與發泡聚苯板等保溫材料相比,其導熱系數只有發泡聚苯板導熱系數的一半,也就是說在一樣的條件下,聚氨酯硬泡材料的保溫作用是發泡聚苯板的二倍。而我們分析聚氨酯硬泡材料保溫作用強大的原因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聚氨酯硬泡材料的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極強的不可穿透性,冷空氣無法完全穿過這種材料,保溫效果明顯;另一方面是其本身具備極強的粘合性,這是其他節能保溫材料所不具備的。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可以更加緊密的粘合在一起,減少了縫隙的產生,從而降低了溫度的流失,更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溫。如圖一所示,這是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具體表現形態,由此圖我們可以看出其結構的緊密性,也就可以知道其保溫性能強大的具體原因。
1.2防火性能好
一般來說,這種復合型材料最容易出現的事故就是失火,它們一般是無法做到阻燃的,所以當火災發生時,往往會引發更嚴重的后果。但是聚氨酯硬泡材料就完全不用在這方面過多的擔憂。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經過長期的實驗與論證,在材料中加入了多種阻燃劑,使其自身具有了極強的防火性能。經過一系列的驗證,聚氨酯硬泡材料的防火等級最低是B1級,而最高可達到符合A級,可以起到更好的阻燃作用。如圖二所示,是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建筑操作中的操作構成,正是這樣的結構,才使聚氨酯硬泡材料具備極強的阻燃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或是減低二次傷害。
1.3耐用性強
這一點主要是說聚氨酯硬泡材料的使用壽命很長,可以進行充分的利用,不用擔心頻繁的更換。這里所說的耐用性主要是指防水性、耐腐蝕性以及抗裂性。相比于其他的保溫材料,聚氨酯硬泡材料自身的可塑性非常強,它可以通過在一定程度上轉變自身的形態來加強保溫效果,而又不會造成對材料自身的損害,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保溫的效果。此外,聚氨酯硬泡材料的性能非常穩定,經過有關專家的實際測算與數據驗證,聚氨酯硬泡材料的使用壽命最高可達30年,其自身的導熱系數更是可以保持50年不退化,具備極強的穩定性。
2.聚氨酯硬泡材料的發展方向
2.1強化裝飾性能,協調發展
由于聚氨酯硬泡材料本身具有極強的保溫性能,自身的使用壽命又很長,所以人們在進行建筑裝修時肯定首選聚氨酯硬泡材料。但是當前此種材料的裝飾性能還很不完善,所以人們只能選用其他材料來進行裝飾,這就會使兩種材料的使用周期無法統一,會增加具體建筑施工的難度,不利于更快更好的完成建筑任務。所以聚氨酯硬泡材料需要加強裝飾性能的開發與研究,推進建筑保溫裝飾全面均衡發展,不斷提升聚氨酯硬泡保溫材料的質量與性能,促進建筑行業的發展進步與改革創新。
2.2重視環保性能的研發
當前節能環保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潮流,所以強化聚氨酯硬泡材料的環保性能勢在必行,需要進行大力的開發與研究。當前需要針對聚氨酯硬泡材料燃燒過程中所散發的毒性進行充分的研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毒性或是完全使聚氨酯硬泡材料無毒化,從根本上保證其環保性能與安全性能,對聚氨酯硬泡材料的阻燃性與構成材料進行充分的研究。
2.3可再生性
這一點是指聚氨酯硬泡材料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材料制成,而不是通過一些稀有材料合成。通過對生物材料的充分研究,有關專家已經分析得出一些纖維材料、植物油等可以在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合成結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些材料本身還具備極強的低碳環保性能,可以降低聚氨酯硬泡材料在銷毀過程中的危害,有利于提升聚氨酯硬泡材料的環保性能。此外,由于構成材料普遍常見,所以使聚氨酯硬泡材料具有很強的可再生性,可以提升聚氨酯硬泡材料的利用效率,促進其性能的全面發展與均衡提升,有效推動建筑領域的發展進步。
3.小結
本文從當前建筑領域聚氨酯硬泡材料的應用現狀與發展方向出發,針對其中的特點優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并分析了聚氨酯硬泡材料具有的保溫性能強大;防火性能好;耐用性強等優勢特點,還在強化裝飾性能,協調發展;重視環保性能的研發;可再生性等具體的研發方向上對其提出了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的發展意見與實施策略,對于提升聚氨酯硬泡材料的素質性能、促進建筑領域蓬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薇,李孟雪.建筑節能保溫領域聚氨酯硬泡材料研究[J].商情,2019,(32):193.
[2]秦景燕,王傳輝,江波, 等.屋面噴涂硬泡聚氨酯的保溫防水機理及應用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15,42(1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