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香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手機成癮(mobile phone addiction)是指由于某種原因使用手機過度而造成手機使用者生理或心理上出現不適應癥狀的一種現象[1]。也常常被稱為“手機依賴”、“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問題使用”等。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并且手機成癮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并深入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手機媒體。《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4)》和《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表明,我國手機上網者人數超過5億。從兩份報告對年齡和職業結構描述的情況分析表明,大學生群體是使用手機媒體的最大群體之一。網絡上甚至戲言:“電腦、平板、手機是90后大學生的新三大件。”而在這三件物品中,手機是需求更迫切、價格更便宜、更容易得到滿足的產品。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只要有一部可連接網絡的智能手機,便可以與外部世界建立廣泛而深入的聯系,如搜索學習資源、關注時事資訊、交友互動、刷微博、玩微信、打游戲等等。
手機媒體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一方面,手機媒體滿足了大學生渴望展示自我、追求時尚、渴求新知的自我發展需要,有利于大學生情感宣泄和排解壓力,同時也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的交際范圍。另一方面,手機媒體是把雙刃劍,它給使用者帶來很多便利和樂趣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手機媒體具有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內容的海量性、信息更新的快捷性等特征,它使一些含暴力、色情、反社會等低俗惡意信息比過去更容易、更快速地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一旦大學生接觸過多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內容,這將給大學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過度使用手機可能會形成手機成癮,成為“手機控”“低頭族”,這既會影響大學生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能力,也會對其學業任務順利完成帶來影響,甚至有可能導致產生不良心理的產生與缺陷人格的形成。
為了了解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對手機成癮及其子維度與SCL-90及其子維度作相關分析。由表1可見,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負相關。其中,手機成癮的子維度社交撫慰和SCL-90總分顯著相關;戒斷癥狀和SCL-90總分顯著相關;心境改變和SCL-90總分顯著相關;手機成癮的子維度戒斷癥狀與SCL-90子維度中除去恐怖外的其他維度及總分均存在正相關,即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負相關;突顯行為與強迫性因子及焦慮存在顯著相關,社交撫慰與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因子存正相關:心境改變與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其他睡眠飲食存在正相關。

表1 SCL-90總分、各維度與手機成癮總分、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手機成癮之間的關系,以手機成癮總分為自變量,以SCL-90得分以及其各個維度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維度的p<0.05,手機成癮對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維度以及心理健康總分具有預測作用。即手機成癮程度越高其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問題越嚴重。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SCL-90的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在生源地、年級、專業等人口學變量上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狀況都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性別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且表現出女生手機成癮的量表得分高于男生的趨勢。而關于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性別差異已有研究尚存在一些分歧,例如,杜立操的研究結論認為手機成癮在性別維度上女生手機成癮要高于男生251,趙林萍的研究則認為男生的成癮程度高于女生361。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了杜立操的相關研究結果。這可能是因為:當前的移動互聯網經濟十分關注女性消費者的需求,女生情感豐富、敏感、依賴性強、關注外在形象等特點讓女性對于健康、美容、購物等互聯網信息高度關注。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人際交往,當前手機互聯已經成為日常溝通的重要手段,對于維持和發展人際關系有重要作用,此外隨著社交網站的崛起,女性注重形象、喜歡分享的個性需求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學生心理健康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球0.05),且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年級學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出現,可能與大學生活的特點緊密相聯系。例如,“適應問題”是大多數大一學生需面對的重要問題,剛從緊張的高三生活進入陌生的大學環境學習,無論是在生活、學習還是在情感上都需要去從新適應,必須盡快轉換角色,定位自我,才能避免面對新環境的焦慮感。另一方面對專業、學校環境、人際交流、學校學習生活方式的掌握與了解會隨著年級的變化而不斷加深,個體產生的焦慮、不安等消極心理也會隨之減少,此外,本研究的取樣也可能對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研究被試主要是大一到大三,并不涉及大四年級,大二、大三年級一方面沒有“適應問題”,心理狀態趨于穩定,另外一方面沒有了并未涉及擇業這一重要的人生抉擇,故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總之,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負相關。手機成癮程度越高其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問題的越嚴重。
由研究結果,手機成癮與人格特質、心理特質都顯著相關,因此,建立一支專業隊伍為其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一,建立手機成癮大學生的心理檔案,并對其進行追蹤。一方面對手機成癮比較嚴重的大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促進其自我成長,讓個體在接受幫助的同時認清自身的問題,主動探尋自身問題的解決方式,發展和健全自我人格;另一方面,建立“手機成癮”團體心理輔導小組,將“手機成癮”者集中起來,定期組織團體心理輔導,讓他們在互動中重新認識自我,不斷尋找自我發現和自我構建的新的途徑,逐步擺脫手機成癮的困境。
第二,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積極地人際互動過程,有時被稱為“準心理咨詢”或者“非專業心理咨詢”,是指年齡相當者朋友之間、或者年齡相仿者之間在對方需要心理幫助時給予心理開導、安慰,相互評析,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提供一種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活動。[2]
根據研究結論,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現手機成癮的現象,故大學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針對這一特點對不同性別的手機成癮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
第一,要加強手機媒體平臺的信息資源建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可以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利用其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通過手機報、飛信等媒體將心理知識定向發給具有抑郁傾向等某個特定的群體或個體。
第二,要發揮手機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本研究得知人際關系存在問題的個體更容易出現手機成癮,具有適應性,開放性人格的個體對手機成癮存在預測力,人格特質在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手機媒體為載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要充分發揮其互動功能以促進人際交流,減少手機成癮。一方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的反饋匯總,及時處理相關問題。
第三,要與其它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有機結合。其一,手機媒體平臺要融入高校已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其二,手機媒體平臺要與網絡、報紙、宣傳櫥窗等平臺有機結合。以此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監督、預警、干預機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權。
手機成癮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隱患,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