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 孫元林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屬于一種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主要是源于患者內耳的一種眩暈性疾病,當患者處于某一特定體位的時候就會引發短暫性眩暈,同時還容易出現自主神經病變癥狀以及眼震現象[1],對患者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都造成了較大影響。而在臨床中一般采用單純手法復位治療方案,雖然可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并不理想。而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則屬于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臨床意義較為明顯[2]。本研究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探究Brandt-Daroff習服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100 例,均符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標準[3]。依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n=50)。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6 例,年齡31~81歲,平均(56.2±2.1)歲;實驗組中男27 例,女23例,年齡34~82 歲,平均(58.1±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改變頭位后出現短暫的反復發作的眩暈或者頭暈(1min);②位置性眼震;③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前庭性偏頭痛;②前庭性神經炎;③體位性低血壓;④心理精神源性眩暈。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手法復位治療,患者頭向身側旋轉45°,并且取仰臥位,頭部與床形成30°的夾角懸于床頭外,將患者頭部轉向健側,保持頭部與軀干的關系,向健側轉動135°,面部朝下45°,保持正常體位,將患者扶起,頭轉向正前方,并且同時前傾20°,頭部直立,讓耳石還納入耳石囊內,每個體位都保持轉動2min,指導眩暈消失,當患者復發后可以按照以上手法再次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4],取患側臥位,患者進行眼部運動,先慢后快,先上后下、左右運動,然后閉上眼睛,讓患者左右轉頭,取患者坐位,讓患者眼部與頭部同時運動,并且采用聳肩、轉肩的方式,讓患者向前彎曲,取患者站立位,當完成上述動作之后,還需要讓患者在睜眼與閉眼的狀態下,從坐位到站位,在患者眼水平以上進行手間傳球,膝蓋以下手間傳球,同時轉身,先睜眼后閉眼,然后再運用同樣的方式做上下臺階、上下坡運動。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愈:患者頭暈或者眩暈癥狀完全消失;好轉:患者頭暈癥狀完全消失,但是眩暈癥狀仍然存在,身體不平衡癥狀顯著改善;尚可:患者頭暈癥狀明顯改善但未消失,眩暈癥狀未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好轉+尚可)/總例數×100%。②Berg 平衡量表(BBS 評分)[5]:最高56 分,最低0 分,分數越高平衡能力越好。0~20 分:平衡能力差,患者需乘坐輪椅;21~40 分:有一定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輔助下步行;41~56 分:平衡能力較好,可獨立步行。<40 分提示有跌倒危險。前庭癥狀指數評分(VSI 評分)[5]:對患者平衡、眩暈、頭暈、惡心、頭痛、視覺敏感六種癥狀進行11 個等級的評分,其中0 分代表完全正常,10 分代表非常嚴重。分數越低,平衡能力越好。③眩暈障礙評分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6]評價患者的功能、情感、生理改善情況。得分0~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該患者的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 分析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8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 評分、VS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BS 評分、VS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BBS 評分顯著升高,而VSI 評分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均有效改善,但實驗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BS 評分、VSI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BBS 評分、VSI 評分比較 (±s)
組別 n BBS 評分 VS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6.67±9.56 51.27±2.18 32.11±12.59 26.31±10.71對照組 50 8.02±8.10 12.70±2.00 31.91±12.91 30.40±1.12 t 0.5901 71.4080 0.0607 2.0803 P 0.5574 0.0000 0.9518 0.0419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DH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但實驗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 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 評分比較(±s)
組別 n 功能 生理 情感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23.34±6.41 4.54±0.87 20.72±3.42 3.69±0.42 25.72±5.83 7.32±1.81 69.18±14.76 15.27±3.20對照組 50 22.81±6.32 8.22±2.14 21.24±3.33 6.43±1.21 26.28±6.01 12.28±2.32 70.33±15.16 26.91±5.58 t 0.4163 11.2641 0.7703 15.1298 0.4729 11.9202 0.3843 0.9097 P 0.2135 0.0000 0.3214 0.0000 0.1562 0.0000 0.2546 12.795
2.4 手法復位的安全性分析 本組患者均能耐受手法復位,對照組有2 例出現嘔吐,1 例發生Tumarkin危象;實驗組中有3 例出現嘔吐?;颊呓浺欢ň彌_休息后,最終均完成治療。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指的是患者自身運動時感受到自身運動感覺或者是患者正常頭部運動時感受到扭曲的自身運動感[7]。另外眩暈的原因較多,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基本的有藥物、手術以及康復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屬于眩暈的一種,主要是由于患者橢圓囊內的耳石脫落從而使得碎片進入半規管,聚集成為團塊,當患者頭部病變時容易引起淋巴液流動的暢通性不足,患者臨床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被稱為管結石病[8]。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一般采用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在臨床實踐上對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為有效治療方法,但是這種疾病比較容易復發,而聯合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治療則能促進患者前庭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恢復[9]。
孟偉[9]提出采用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的治療機制主要是患者中樞神經與前庭系統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與代償能力,而前庭代償是中樞系統中一種比較復雜的過程,其前庭相關結構都有可能參與到該過程當中,前庭系統康復訓練指的是通過前庭適應、替代等機制來促進前庭代償,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中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與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有研究提出,在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當中,前庭適應指的是患者在穩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長期或者定期的前庭訓練,使患者的前庭反應逐漸減弱,從而稱之為前庭適應。而當患者前庭功能損傷后,大量的前庭信息會通過其他的一些方式進行替代,然后通過頸眼反射來補償慢速而又短暫的頭部運動中前庭眼反射的不足[10]。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BBS 評分、VSI 評分均較優異,與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顯示,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還能通過視覺與本體感覺訓練來替代已經喪失的前庭功能,從而通過機體來維持平衡。而前庭代償指的是在患者進行過反復暴露與同一運動之后,可以讓患者的前庭反應逐漸減弱,讓患者的前庭中樞的可塑性維持一段時間,從而繼續刺激。眩暈障礙評分(DHI 評分)即頭暈評價量表,分別從軀體、情感和功能三個方面對頭暈/眩暈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量化計分,評估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11],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DHI 評分,功能、生理、情感以及總分均較對照組改善顯著(P<0.05),可見Brandt-Daroff習服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效果要好于單獨使用手法復位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嘔吐現象,但并不嚴重,均完成治療,可見該種方法治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中采用Brandt-Daroff 習服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提高BBS 評分、降低VSI 評分,改善患者功能、情感、生理等臨床癥狀,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