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良,曾曉輝,蔡偉龍,卓小海
(1.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 贛州 341700;2.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 井岡山343600)
近年來,學者對九連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方面以及種子植物分類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對蕨類方面的研究較少,對于以森林生態保護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而言 ,收集全面的蕨類植物本底調查資料,建立完整的蕨類植物名錄至關重要。本次調查豐富了江西省及九連山地區蕨類植物資料,為以后編寫《江西植物志》以及《九連山蕨類植物名錄》提供參考[1-2]。
江西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江西省南部,與廣東省連平縣毗鄰,保護區總面積134110.6hm2,境內海拔自300m至主峰黃牛石1430m,地勢南高北低,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緣,為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過渡地帶,保護區內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生性天然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區內已查明脊椎動物384種,昆蟲1404種,種子植物2321種,蕨類植物193種[3-4]。
采用路線調法,對九連山保護區蕨類植物分布比較豐富的溝谷進行種類調查,拍照,采集制作標本并記錄各種蕨類植物的地理位置和生境分布信息。
通過采集標本并請專家鑒定,本次調查新增九連山保護區蕨類植物新記錄3種,江西省蕨類植物新記錄1種。植物標本保存于九連山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館內。
鈍角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 angulariloba(Ching)ching
鈍角金星蕨 ,植株高40~50cm。根狀莖短,近黑色。葉近簇生;葉柄長15~20cm,基部密被針狀毛,向上為栗紅色,葉片長17~30cm,二回羽狀深裂;羽片約 18 對,互生,中部羽片長 4~5cm,寬 6~12cm,先端漸尖并羽裂,基部截形,無柄,葉厚草質,羽軸和主脈被短針毛。上面沿羽軸及羽片被針狀毛。孢子囊群圓形,背生于側脈中部,囊群蓋圓腎形,棕色。本種近于闊片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pauciloba,不同之處在于本種葉柄通體被灰白色的短剛毛,后者僅羽軸下面疏被短剛毛[5-14]。
江西:九連山,上花露保護站附近路邊,徐國良等,JLS-5105。
分布地:福建北部、臺灣、廣東北部、廣西東部。江西省首次記錄。
3.2.1 江南雙蓋蕨 Diplazium mettenianum(Miquel)C.Christensen Index Filic
根狀莖長而橫走,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厚膜質,邊緣有小齒;葉長達50~60cm;葉柄長25~35cm,疏被狹披針形的褐色鱗片,向上有淺縱溝;葉片三角形或三角狀闊披針形,側生羽片互生,鐮狀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長15~18cm,寬達 3~4cm,頂部長漸尖,兩側羽狀淺裂至深裂,基部截形或闊楔形,側生羽片裂片半圓形,圓頭或短漸尖頭,邊緣有淺鋸齒;葉脈羽狀,下面可見,裂片上面有小脈5~7對,生孢子囊群2~5對,孢子囊群線形,單生于小脈上側中部,囊群蓋薄膜質,宿存。本種形態與小葉短腸蕨相近,但后者葉較小,每組側脈僅有小脈2~3對,一般僅生孢子囊群1條,故易區別[13][15]。
九連山:上花露溝谷林下附生,徐國良等,JLS-5106。
分布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香港、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九連山地區首次記錄。
3.2.2 太平鱗毛蕨 Dryopteris pacifica(Nakai)Tagawa

圖1 鈍角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angulariloba

圖2 江南雙蓋蕨Diplazium metteniana

圖3 太平鱗毛蕨Dryopteris pacifica

圖4 變異鳳尾蕨Pteris excelsa var.inaequalis
葉簇生;葉柄長約25~40cm,密被與根狀莖頂端相同的黑色披針形鱗片,向上鱗片變小,毛狀,葉片五角狀卵形,長約35~55cm,三回羽狀,基部下側小羽片向后伸長;羽片互生,小羽片披針形,基部下側的小羽片最長,葉脈下面明顯,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的葉脈羽狀,小脈二叉或單一,在基部的小脈也為羽狀,向達葉邊。葉厚紙質,葉軸和羽軸密被上部黑色、基部棕色的小鱗片,小羽片中脈具有較多的棕色泡狀鱗片,孢子囊群著生小羽片或末回裂片的中脈與邊緣之間,略靠近邊緣著生[13][16]。
九連山:上花露溝谷林下,徐國良等,JLS-5102。
分布地:浙江、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南。九連山地區首次記錄。
3.2.3 變異鳳尾蕨 Pteris excelsa var.inaequalis(Bak.)S.H.Wu
本種為溪邊鳳尾蕨的變種,與溪邊鳳尾蕨不同的是本變種形體較小,植株高60~80cm,側生羽片分裂度的變化較大,近二叉或羽軸下側深羽裂,故易與溪邊鳳尾蕨相區別[17]。
九連山:保護站附近路邊,徐國良等,JLS-5103。
分布地:福建、廣東、江西、云南、浙江、貴州、四川。九連山地區首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