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振宇
(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院 神經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腦膠質瘤為中樞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由大腦與脊髓膠質細胞發生癌變而產生,其發病率在顱內腫瘤中占比高達50%[1]。惡性瘤體生長速度快、病程短,因而具有復發率高、預后差的特點[2]。目前,手術切除為腦膠質瘤治療的主要方式[3],常規采用大骨瓣開顱手術,能夠徹底切除病灶組織,但容易對正常腦組織功能產生不利影響。近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顯微手術正逐漸引入腦膠質瘤治療中[4]。國內對此相關報告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顯微手術在腦膠質瘤治療中的效果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2例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實驗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2.32±8.87)歲;WHO腦膠質瘤分級Ⅰ~Ⅱ級19例,Ⅲ~Ⅳ級12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 19~69歲,平均年齡 (42.11±8.63) 歲;WHO腦膠質瘤分級Ⅰ~Ⅱ級18例,Ⅲ~Ⅳ級13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分級等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該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癥狀、體征等均符合《中國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診斷與治療指南》[5]中診斷標準。②符合大骨瓣開顱手術或顯微手術等各項指征。
排除標準:①伴隨顱腦損傷、顱腦先天性畸形等其它顱腦嚴重疾病。②合并肝、腎功能或免疫、血液、呼吸等系統嚴重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③對術中相關藥物有禁忌癥或過敏現象。④具有溝通能力欠佳、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⑤治療依從性差或中途脫落、退出、失訪。⑥臨床資料不完整。
二、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腫瘤CT或MRI檢查,并依據檢查結果定位,決定手術切口和骨窗大小,選擇合適的入路方式(如:冠狀入路、顳部入路、頂部入路等)。術前30min常規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或抗菌藥物等術前用藥。對照組行常規大骨瓣開顱術,隨后依據瘤體類型選擇全切或者次全切。實驗組在顯微鏡下行全切或者次全切術,在與腫瘤部位距離最近處開顱,打開腦膜后放出腦脊液,選擇合適的入路進入并分離腦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界限不清、體積大的腫瘤先予瘤內切除,等內壓穩定后再分塊切除。
三、觀察指標 ①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②比較2組患者術后1年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6],總分為0~30分,包括定向力、記憶力等5個方面,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越好;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7],包括進食、洗澡等10個項目,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17.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統計結果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一、臨床指標 實驗組手術時間(1.82±0.31)h,住院天數(11.53±2.21)d;對照組手術時間(2.47±0.36)h,住院天數(17.02±3.65)d。實驗組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MMSE和Barthel評分 手術前,2組MMSE和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1年后,2組MMSE和Barthel評分均上升,且實驗組上升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MMSE和Barthel評分比較(±s,分)

表1 2組MMSE和Barthel評分比較(±s,分)
注:組內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組別 MMSE對照組 13.29±1.68 18.01±2.14a Barthel 46.12±7.64 65.32±8.03a手術前 手術1年后 手術前 手術1年后實驗組 13.31±1.72 24.42±3.11ab 45.57±7.11 82.24±10.08abimages/BZ_39_1454_406_1473_462.png
討論腦膠質瘤通過對周圍組織的擠壓作用使靜脈壓升高或者膠質瘤細胞分泌的因子(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 阻礙血液回流、促使血腦屏障開放而導致水腫。患者臨床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癲癇或視物模糊等癥狀[8]。若不及時治療,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命質量。目前,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手術治療為腦膠質瘤的主要治療方式,而外科手術治療因其能夠較為徹底切除腫瘤細胞而成為臨床上應用最廣的措施。
手術切除腦膠質瘤將盡可能切除病變部位并對正常腦組織的影響降至最低作為手術原則。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需要開闊的手術視野,因而手術創面大,正常腦組織的長時間暴露容易影響患者神經功能。同時,該手術在操作過程中主要依賴于手術醫師對惡性瘤體與正常腦組織的視覺定位,而在實際手術操作中僅依據術者視覺和主觀經驗難以精準判斷惡性瘤體與正常腦組織的界限,因而對腫瘤組織切除范圍比較保守,術后通常殘留較多腫瘤細胞,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9]。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1年后,實驗組MMSE和Barthel評分上升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顯微手術在腦膠質瘤治療中的效果更佳,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經分析可能是因為,顯微手術能夠借助于顯微鏡實現全手術野,通過放大手術目標便于手術醫師辨認、區分惡性瘤體和正常腦組織,顯微鏡下正常腦組織呈現為白色、光滑、血管少,惡性瘤體呈現為暗紅、質地脆[10],同時顯微手術切口小,避免正常腦組織大面積暴露,利于術者在最大限度切除腫瘤的同時保護腦組織正常功能,提高手術效果,減少手術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改善術后患者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有利于提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效果,提高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