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琳
專家指導/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
別人打開微信先看朋友圈,胡大爺卻先看兒子的微信步數。 其實,看看倒沒啥,可他一發現兒子的微信步數突然減少,就會往不好的方面想:『兒子是不是生病了? 他一個人在外地, 我和他媽也照顧不上他,這可咋辦啊? 』

這種焦慮很容易傳染給兒子。有一次,胡大爺的兒子在和老媽視頻聊天的時候表達了自己對父母過分關注的不滿:“我服了,你和我爸每天盯著我的微信步數,猜測我的生活狀態,你們是不是沒別的事做了?上次我宅在家里一天沒出門,微信步數只有幾百步,結果我爸發信息問我心情是不是不好?我不是生氣,就是覺得有必要嗎?我很好,我就是不想出門而已,工作我在家里做了。雖然我最后還是耐心地解釋了我最近在干什么,也告訴他不要擔心,可我心里怎么這么不舒服?我只是不想什么事都跟你們匯報解釋啊,我三十了好不好啊。”
胡大爺的兒子發泄完了,也沒起到任何作用。一天清晨,胡大爺的老伴急忙給睡夢中的兒子打電話問:“兒子,你大早上的微信步數就好幾千步,是不是下半夜出去喝酒了?我可跟你說,喝酒傷身,可不能看自己年輕就使勁禍害啊……”
雖然胡大爺和老伴通過微信步數關心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無可厚非,但他們的過度關注也實實在在地給兒子造成了困擾,后來胡大爺的兒子在微信上把爸媽都移除了好友行列,以至于胡大爺好長一段時間看不到兒子的動態。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認為,孩子對父母有依賴心理,同樣父母也會對孩子有依賴性。他們一方面關心孩子,害怕孩子受傷時沒有人陪伴,所以會采用各種方式來窺探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孩子不喜歡經常被打擾,所以,就不會不停地把關心說出口,而是以這種相對會少打擾的方式來關心孩子。胡大爺和老伴的舉動只是關心兒子的表現,兒子在距離自己那么遠的地方生活,就想知道兒子過得好不好。關心就會很在乎,但沒注意到自己過度的關心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溫暖而是負擔和壓力。
建議胡大爺可以和兒子好好溝通一下。第一,說出內心的想法,告訴他你們的感受,讓兒子知道你們這樣的做法是不放心他。第二,定期與兒子視頻或電話聯系,緩解思念之情。至于兒子這邊,也要想辦法讓父母知道你可以照顧好自己,讓他們相信你即使不在他們身邊,也能過得好。或者可以多跟他們分享一些開心的事情,轉移他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