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永俊
12 歲時,田田在美國紐約近郊一所名為斯卡斯代爾的中學留學。沒去美國之前,她了解到的美國中學生活和很多人一樣,早晨8 點上課,下午3 點放學,學生擁有大把屬于自己的業余時間。但當她真正踏入美國中學,這樣的認知被徹底顛覆。
在美國的中學,數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7 門學科都屬于必修課,同時還開設了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選修課。面對這些分門別類的學科,學校會實行分層教學,比如數學會被分為5 個不同水平的等級班。

進校的第一天,田田便面臨了“分班考試”。坐在教室里,看著一張張卷子滿天飛,她第一次感覺到什么叫壓力,“每科都要分等級,感覺自己是在同時參加多個競賽”。但令田田沒想到的是,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學校正式開課的那天,田田又被各學科老師要求,必須選擇其他的必讀書和選讀書,目的是拓寬該學科的知識面,同時增進該學科的學習。比如,英文老師會讓大家精讀小說來提升英文的學習。
田田選了一本600 多頁的《戰爭與和平》,結果老師告訴她:“給你一個月的時間,把這本書全背下來。”這讓田田很抓狂。但同班的美國學生早已對此習以為常:“我們每年要背約112 英鎊的課本呢!”田田近乎崩潰。
更為瘋狂的是,上課的第一天,學科老師就布置了大量的作業,其中歷史老師還布置了一篇1 萬字左右的論文。起因是歷史老師在第一節課上播放了關于“奴隸制”的3 部電影,并讓大家據此寫一篇論文:“這3 部電影是如何反映美國奴隸制這段歷史的?”田田被這些接踵而來的高難度作業和學習任務砸蒙了。要知道,在國內第一天的課堂,幾乎都是零作業,更別說只有到大學才會涉及的論文了。
那天,第一次享受下午3 點就放學的田田,卻趕作業趕到了凌晨1 點。直到那時,她對美國教育才有了深刻的認知:“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美國的學校氛圍會非常輕松,但現實是,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小學。等到了中學,競爭和壓力從進校的第一天便開始了。”
在美國大學的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還需按照“得獎地區: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填寫。如果不是成績斐然就不算特長,特長必須“與眾不同”。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所以除了完成各種各樣的作業,美國學校還會讓學生把大量時間投入課外活動,讓他們去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
為此,田田的生活變得十分忙碌,常常是除了上課、做作業外,還得參加學校各種俱樂部的活動:辦校報,采訪、寫稿;參加每周1 小時的網球訓練;和同學創建社團,去社區為植樹籌款;此外,還要去她最喜歡的校數學隊訓練。
這樣的校園俱樂部在美國中學里非常流行,主流的有辯論隊、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校報、數學隊等。俱樂部采取積分制,成員要通過比賽次數和表現積分。通常,校際間比賽比較頻繁,但只有攢到相當積分的會員,才有資格代表團隊參加州際甚至更高級別的比賽;如果積分一直不足,意味著將被淘汰。
為了不被淘汰,很多美國中學生特別賣力。比如,田田的好朋友參加辯論隊,可以忙到每周一場比賽,期間還要花大量的時間準備材料、反復修改辯詞。有的同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社團,開展“基因”研究,這比課堂學業要艱深百倍,但依然樂此不疲。
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學,每周放學后,田田都會到學校集中訓練,同時外出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回家最早也常常是吃晚飯的時間,最遲是晚上八九點,然后再去寫作業,直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田田周圍幾乎所有人都過著這樣忙碌的生活。而這種氛圍,又促使著每個人追求各自的興趣,這便是美國的中學文化。
但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專長,也并不那么容易。很多學生在這種教育生態下,始終沒能找到自己的專長,崩潰和堅持不下去是常事。田田的班里,總會有同學跑到老師辦公室大哭,但他們的文化成績并不差……
有人說,正是美國教育的這種特點,讓學生發展了許多興趣,并且在選擇專業時會考慮“融會貫通”。
田田在留學期間發現,為了孩子的前途,美國家庭拼教育的勁頭絲毫不輸中國家庭。
在她就讀的高中,幾乎90%的家長都會給孩子請家教。家教價格不菲,1 小時1 節課得花好幾百美金,但家長們毫不吝惜,因為比起孩子成績的落后,錢都是小事。
和中國的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美國的考試次數更頻繁,并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比如,美國大學預修課程會在高中高年級時陸續開出,由于課程難度相當于大學一年級課程,通常是“有條件入讀”:大部分高中要求學生前兩年的平均成績達到A,才有資格選擇美國大學預修課程。而這意味著,在前兩年的學習中,一次考試失誤,就可能讓平均成績從A 滑到C,從而與美國大學預修課程無緣……
在這種環環相扣的評估體系下,美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每項作業、每次考試都格外看重。為此,許多美國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去運動,讓他們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為的是通過運動培養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以適應美國的考試制度。
在美國家長圈里,還流行將孩子培養到“榮譽協會”的競爭。這是美國中學里的一個特殊組織,只有入學兩年、各科平均成績達到全A 的學生才能參加。在許多學校,榮譽協會成員是“名校候選人”。每當名校招生官到校時,會讓校方打印一張平均成績排名在學校前20%~30%的學生名單,而這往往就是榮譽協會名單。
等到了大學申請季,競爭變得隱蔽,也更為駭人。老師會提醒學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請學校的信息;有的家長在超市遇見會裝作不認識,誰都不想告訴對方“我的孩子報了什么學校”,以免引來“同伴競爭”。
田田說,在美國的這段求學和成長經歷,讓她體會了美國中學教育和中學生活的另一面:學生瘋狂學習,每天只睡4 個小時;他們課外活動豐富,特長“傍身”;家長們關注教育,會給孩子請家教。考名牌大學,為了培養孩子,美國家庭也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