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星
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是整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區域文化發展的最高境界,是城市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撐,是城市發展的最大資源與資本。太原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多處古跡遺址,盛產數量眾多的文物。在新時期,如何保護和利用獨特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如何通過城市文化建設推動與引導城市建設,目前已成為太原建設面臨的困難。文章分析了太原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太原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當前,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管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發展的關系,協調城鄉發展,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太原的特色優勢,保護歷史文物和古跡遺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積極勇于開拓創新,從而使太原的文化產業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文化;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太原
城市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創造與發展的根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持續地吸收周邊地區的文化,將各種文化凝聚在一起,特別是中心城市的文化,它可以代表時代的主流文化,是時代文化的輻射中心。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不能帶動起城市文化的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增強文化建設,才可以使文化持續先進,充分發揮城市文化的作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的古都。現如今,文化競爭能夠影響著當地經濟,因此要依靠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與當地地理、人文風貌相結合,打造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如何建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城市,太原市為此做了很多探究,這些可以為當代中國其他城市文化建設提供經驗和參考。因此,對太原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太原城市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待解決
由于歷史文化資源不是重復再生資源,太原城市的文化建設必須保障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保留歷史環境原有的風貌。城市現代化不應成為破壞城市文化的緣由,文物遭到破壞這樣類似的情況決不能重復發生。目前,雖然我國對此已經進行了管理控制,但這些歷史文化一旦遭到破壞,將會永遠無法復原,所以應當重點加強公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很多公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仍處于初級階段。文物保護工作除了將文物收集后上交保存以外,文物遺跡大部分是以回填保護為主。在這些歷代遺留下的陵墓中,周邊環境的保護工作沒有法律的界定以及范圍。
(二)市民文化意識落后,城市文化建設困難重重
由于千百年來文明的影響,太原人民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傳統的舊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太原人的文化意識,很容易導致太原人產生狹隘的民族主義、盲目抵制強勢文化擠壓的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在思想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這必須說與傳統文化心理有關。
體現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沉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一把“雙刃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太原人思想進步。如何讓太原市不因古老而顯得落后,這是太原城市的文化建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城市文化個性不突出,趨同現象存在
太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詩歌、文學和中國古代社會文明都與太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今,太原與中國其他城市一樣,建造了辦公樓和城市住宅,并建立了新的經濟開發區,同時,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道路越來越廣,新的道路不斷形成。為改善地下供水和排水等設施,城市中的新道路部分被封閉,這些與上海和深圳城市場景沒有什么不同。擁擠的街道,喧鬧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車輛,街道名稱沒有體現當地文化氣息,城市中聳立著眾多的現代化的高層建筑,讓人絲毫感受不到古都的痕跡。從中國年度旅游收入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太原的歷史價值與當前的旅游收入不成正比。
二、太原城市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建設特色太原
太原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的快速擴張和舊城的更新已成為城市建設的穩定趨勢。保留與變更、繼承和發展在建設中是沖突的。突出城市文化個性,把太原市建設成為集三晉文脈與現代氣息為一體的特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擁有豐厚的歷史根脈、文明古跡和文化沉淀。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城市未來的藍圖相融合,成為城市未來的文化的元素,是太原文化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太原城市歷史文化的可持續保護是太原發展的戰略方針,因此,必須創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價值觀念。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活動中營造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根本理念,通過宣傳引導市民提高對太原歷史文化保護的認識,自覺依法保護太原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該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既實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又促進城市發展。保護與利用文物古跡是為了延續它的歷史,也是名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最佳結合,如何處理名城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是影響太原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2011年,明太原縣城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為加強保護,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于2012年啟動,歷經6年多的建設,目前已吸引大量當地市民及各地游客參觀游覽。在歷史遺址上建設的明太原縣城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歷史遺址,也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有效改善了城市環境,促進了遺址保護和城市旅游的發展。其利用古建筑、現代城市規劃相結合的方式,以獨特的方式展示古城的風貌,展現太原的歷史文化特色。
(二)加強整體規劃,促進城市文化發展
1.加強城市基層文化建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努力做到“文化下沉”,創新各種貼近市民的文化活動,可以起到實際實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效果。通過近年來中央持續不間斷地推動文化惠民政策和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精準落地,通過低票價的惠民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形式的文化活動,太原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要把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變化的特點和提供優秀精神產品相結合,把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變化的特點和提升群眾文化品位相結合,真正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加大文化生態保護力度,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太原要注重以歷史文化遺址綠地為重點,打造與歷史文化名城相適應的園林綠地系統。要著力建設生態文化,促進太原和諧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必須傳播生態意識,提倡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改變人們的原始觀念,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其次,要通過合理可行的科學建設規劃,保障城市生態文化建設。一方面,該計劃應反映城市建設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另一方面,它必須按照誠信和科學的原則反映城市工作各方面的需要,在保證經濟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最后,必須依法管理,將法制化作為基本保障。
(三)綜合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產業建設
1.合理開發歷史文化資源
太原是中華早期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并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土并蘊藏著眾多文物古跡,具有多處原始生活遺址、王都廟宇以及青銅器。太原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城市,素有“清涼太原”的美譽,文化景觀數量眾多,豐富多樣,分布廣泛,這些文物和歷史遺跡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合理開發以及能夠可持續性利用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太原必須合理規劃,運用現代媒體和現代藝術形式,充分表現太原歷史文化資源的意義和價值,提升知名度,使傳統文化持之以恒地散發魅力。
2.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結合
第一,解放思想,改變觀念,加強規范管理。改變過去文化事業的守舊觀念,明確地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文化事業進行準確的分類,并將公益文化事業與市場運作的文化產業進行區分,分別制定相對應的相關政策法規,為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第二,立足于國內,文化產業發展面向國內外市場。經濟實力薄弱,公民素質較低,是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阻礙太原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因此,有必要擴大文化產業合作的引進與推廣,比如招商引資,引進技術,招聘人才,探究并建立嶄新的文化外貿體系,提倡文化產品出口,加強擴展國內外市場。
第三,文化創新與高科技創新的融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高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將極大地改變原有的文化藝術觀念,調整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實現文化藝術形式的創新,增加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適應性。太原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又有眾多實力強大的高科技產業,這些優勢條件是太原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未來在更深層次的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太原可以在文化產業中充分運用高科技,將潛在的文化資源轉變為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第四,以歷史文化旅游為切入點,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未來,在歷史人文資源探索和合理的景點布局規劃的基礎上,太原延長擴大產業鏈,利用資源的文化意義進行包裝開發,推出特色食品服務,借助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全面展現太原歷史文化的魅力,提升經濟效益。
三、結語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設城市文化已成為中國城市理論探究的熱門話題。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全面體現。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文化發展水平也體現了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發展將會對城市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城市文化也會提升城市公民的文化素質,是城市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城市文化對城市生態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與管理建設城市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非常重要。
太原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特別要注重在城市化進程中建設城市文化。未來太原應全面采取管理保護措施,把保護文物古跡與原有的民族風貌納入城市建設的整體規劃,并且依據歷史特征,參考傳統的城建規劃、布局經驗,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使文物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的進程中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于彭濤.鄭州城市文化營銷建設研究[J].當代經濟,2019(6).
[2]戴文翠.以非遺文化帶動大連城市文化建設的研究[J].遼寧絲綢,2019(2).
[3]何巧,華魏剛.廈門城市文化內涵和品牌塑造研究[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9(2).
[4]潘韻,張羽,張鈺.淺談城市文化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以武康路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為例[J].大眾文藝,2019(5):243.
[5]王爽.中國城市建設文化的技術解讀[D].沈陽工業大學,2018.
[6]李云霄.新常態下城市文化建設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17.
[7]藍蔚青.城市文化建設的杭州經驗[J].杭州(周刊),2016(14).
[8]張紅.加快城市文化建設,打造精品文化都市[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