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摘 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的發展顯著促進了人類生活水平與文明程度的提高,現代城市理論起源并迅速影響人類對于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城市發展的同時,養老問題也開始產生。如何對待養老問題,如何善待老人,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研究的課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對于處理城市發展與養老的問題也愈來愈迫切?!熬幼^養老”是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期在21世紀上半葉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目前,針對完善我國養老服務設施體系的問題,專家和學者們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而對現代化養老社區概念、服務設施標準等方面的認識,卻不盡相同。
關鍵詞:老齡化;新型養老;居住型養老
一、養老模式的起源與現狀
養老金的主要受眾是老年人(在我國是指人口年齡在60歲以上的公民),其誕生是伴隨著傳統家庭養老金的功能的被削弱,而我國家庭養老金功能的減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家庭養老金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生活保健的作用以及精神慰藉的功能,所以家庭養老金雖然處于被削減的狀態,但是不會徹底消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家庭養老金仍將是我國最重要的退休金形式。我國在削減家庭養老金養老功能的同時,提出了發展社會養老金具有必要性,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提供了大規模社會養老金發展的可能性。根據我國的客觀實際,國家必須建立一個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在經濟支持、生活支持和心理安慰方面有效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大力推進社會養老金并從家庭養老金向社會養老金的轉變,是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事實上有很多人對退休資源的提供者有不同的看法,差異的關鍵在于誰提供必要的基金資源,他們提供了多少以及他們自己的年齡成本。
二、機構養老
(一)退休金模式
退休金養老模式運作得到政府、多方利益相關者、私人企業的大力支持,而且建立互助養老退休金在事實上也得到了老年人的高度歡迎,進而形成家庭養老金和社區護理設施的相互支持。在社區互助養老金的支持下,政府負責為互助養老金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退休金制度的領導,從而更加有效地整合國家、社會和家庭中的各種資源。
(二)機構職業養老金模式:老年社區
這一模型是在整個社區內全面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和養老問題,它是一個新的養老模式,并且是家庭護理和機構護理的完美結合。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家庭作為一個單元,其居住的生活社區完全是家庭的概念,同時,老年人在社區中的生活伴隨著專業的護理服務,在老年社區中人際互動可以有效地緩解孤獨老人的失落感和衰老感??梢哉f,老年社區是我國退休供給模式的重要發展方向。上海的第一個老年社區“親和源養老公寓”目前正在運作中。
(三)外部養老金模式
外部養老金模式本質是轉移養老金,并將其變成一個集合性的養老計劃,這個養老金計劃包括異地互動養老金、養老金休假、退休養老金等。此外,所謂的“互動異地養老金”是指通過有效機制建立的統一網絡中的養老機構,成熟的市場需求和公用事業的資源將允許未使用的資源、共享服務、整合相互交換的客戶資源,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老年護理設施提供的不同服務而不增加養老成本。
(四)老人院社區
老人院社區是在社區醫院附近將老人公寓、社區醫院和老人院有機結合起來的模式,這種組合將能夠補充較多的社區醫院和老人住房,而且還有以老人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優勢。
(五)新式老年人公寓
新式老年人公寓在管理方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政府管理,一種是自治管理。后者由企業管理自籌資金,而前者則是國家控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模式的養老金需求往往也不相同。新式老年人公寓中的娛樂、健身、閱讀和餐飲設施將向公眾開放,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來支持公寓本身的繼續運作。
三、新形勢下的社區養老的必要性分析
家庭歸屬感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一種精神食糧,也是我國人民永不放棄的文化情結。尊重老人、愛護孩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我國的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我國在現代化步伐加快的同時老齡化進程也在加快,這對于人民群眾的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使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條件——養老金,也將經歷深刻而全面的各種形式的內容變化,這種變化反過來會在家庭和諧中發揮作用。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依靠土地生存。我國城市化發展和人口非流動性質決定了農村人民非流動和封閉的性質。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國家建立的社會關系往往是幾代人的密切關系。在之前社會分工不發達、人與外界的聯系不多、相互依賴程度低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只能夠依靠家庭來進行養老,在這種形式的封閉社會中,人類活動基于“已知規則” ——這片土地上的“地方文化”,而不是社會契約,后者制度中的社會契約準則,如養老金一些計劃、保險、貸款、資金和其他養老交換規則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契約是避免風險的保證,而沒有契約原則的社會養老會令人擔憂,因此研究新形勢下的社區養老工作就有著很大的必要性了。
四、社區養老路徑的構建
針對社區養老路徑的實際問題,應當堅持以老年人為核心,使老年人能夠主動接納、適應和習慣這一養老方式,這也是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為老年人提供充足養老保障的關鍵。此外,由于養老方式的變化給老年人帶來了許多困難,在本文中筆者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基本生活上,出現了更多遺棄老人和虐待老人的現象,這是因為老年人因社會角色變化,從社交網絡中退出,加上其他因素的綜合性作用,以及一定的智力萎縮,導致了老年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也無法在新的人際關系網絡中獲得適應。此外,隨著我國社會知識的爆炸性增長,衰老的老年人很難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不利于老年人的個人發展。鑒于老年人身上存在的問題,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老年人的人際支持網絡,包括配偶、子女、親戚和社會工作者。這種網絡能改善老年人的社會自我評價和生活狀況,使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能力提高,其以老年人為主要目標群體,引導老年人的人格培養態度積極,保證老年人心理健康,更新老年人內在的激勵機制,著重于全面改善老年人的主觀心理和外部客觀環境,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水平。在具體方法設計上,筆者將使用個案方法來實現老年人的幫助。其中,筆者特別關注“賦權”的作用,認為這將有助于社區中一部分未被認真對待或無能為力的弱勢群體增強其個人能力和人際關系,甚至是政治能力,以便個人或團體可以采取行動或改善生活條件。其包括公民能力、社會政治表現和參與的三個組成部分。社區工作者是否能夠獲得賦予老年人權利的途徑,就成為了使老年人適應社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