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幸 張晨陽



摘 要:文章對物質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這兩項具有代表性的洛陽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現狀進行研究,對文化遺產與洛陽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現狀進行分析,根據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構建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結構思路圖,并提出文化遺產元素在洛陽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洛陽;文化遺產;文化產業
洛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享譽中外的十三朝古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資源、自然山水資源,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遺產也極其豐富。隨著近年來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發展,洛陽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目前,洛陽市有十幾個在建或擬建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從產業類別看,這些文化產業園區包含文化藝術、文化旅游、動漫影視、出版發行、創意設計、創業孵化等,幾乎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全部類別。其間,以彰顯洛陽市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主的有平樂牡丹畫文創產業園、關林關圣文化產業園、澄泥硯文化藝術園、青銅文化產業園區、唐三彩文化產業園等。多為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針對澄泥硯傳統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關圣文化等進行開發,對洛陽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創開發的較少。
那么,洛陽究竟擁有多少可供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利用的文化遺產元素呢?下面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洛陽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化創意產業現狀
基于洛陽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化創意開發,幾乎與旅游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洛陽作為著名的文化名城,是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勝地,無論是龍門石窟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還是各博物館中珍藏的可移動文物,都是游客渴望去一睹風采的對象。目前洛陽市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運用多以旅游紀念品的形式呈現,且水平參差不齊。
以龍門石窟為例,龍門石窟的雕鑿開始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的持續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一公里,現存兩千三百四十五個窟龕、十萬余尊造像、兩千八百六十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現在的龍門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等景點組成。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不僅是洛陽的寶貴文化遺產,更是人類重要的石刻藝術寶庫。
目前市場上與龍門石窟相關的物質文化產品大致呈現三種類別,如表1所示。這三類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具體見表2所示。
二、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化創意產業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缺少物質載體,多以曲藝、技術、知識、信仰等形式存在,這一類無形的文化遺產中,曲藝、方言和手工藝技術均可以和文創產業擦出火花。
以唐三彩為例,唐三彩誕生于1300多年前,采用二次燒成法,先將雕塑坯胎成型干燥后,入窯以1000℃以上溫度素燒,再施以各種釉料入窯釉燒,燒成溫度為900℃左右。胎料以當地出產的白色高嶺土為主。唐三彩釉屬低溫透明釉,胎體上的任何疵點在施釉燒成后都會直觀地顯現出來,因此對胎體要求較高。在釉燒過程中,釉融化后自然垂流,相互浸潤,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而且胎釉結合好,釉彩不易脫落,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目前市場上與唐三彩相關的非物質文化產品有兩大類,如表3所示,這兩大類產品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詳見表4。
三、基于文化遺產元素的
洛陽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分析
通過對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洛陽物質文化遺產,和以唐三彩(圖1)燒制技藝為代表的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創產業的利用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洛陽對于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創開發上仍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驗中,市場上的文創產品水平參差不齊,當然也不乏像“三彩藝”品牌這樣的優秀代表。
然而大部分文創產品在保持原真性和發揮創意性問題上,產生了摩擦和碰撞,文化遺產元素和文化創意沒有很好地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缺乏對文化遺產元素的符號化處理,對文化遺產元素直接照搬使用,缺少創意,直白乏味。
第二,沒有將文化遺產元素進行合理提取,缺乏差異性和識別度,未充分體現洛陽文化特色,在市場上容易造成商品同質化現象出現。
第三,產品功能單一,多以紀念品、裝飾品、擺件為主,缺乏實用性和吸引力。
第四,趣味性不足,對于年輕受眾的吸引力較弱,不足以引起年輕人或少年兒童的興趣。
四、基于文化遺產元素的洛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建議
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關系的重點是要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從而找到利于洛陽文化遺產元素與文創產業結合的有效途徑,筆者關于文化遺產元素在文創產業中開發利用的思路如圖2所示。
文化遺產傳承和文化創意產業兩個領域,一個是保護,一個是創新,看似相互矛盾,其實內在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遺產向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文化資源,而文化創意產業對文化資源進行再設計再開發,從而促進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并且文創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夠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解決部分資金問題,從而形成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保護的良性循環模式。針對上文對洛陽文化遺產元素在文創產業中開發利用的實際情況,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差異化定位,注重識別度
在文化遺產元素的提取和選擇上,突出地域特點,比如,兵馬俑(圖3)就代表了西安或者陜西,長城即代表了北京,盧舍那大佛(圖4)即代表洛陽,變臉(圖5)即代表四川,等等。這些文化遺產元素符號具有極高的識別度,在同類產品中,這些符號具有天然的差異性和代表性。不僅是文化創意的源泉,同樣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注重實用性,匹配生活方式
根植于當地文化資源特色的文創項目才能更健康地發展。不管是文創產業、文創轉型、文創開發還是經營,最終的關注點都是人和生活,因為文化創意的本質就是要讓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另外,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是文創開發的方向。文化創意使文化遺產元素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每一位使用者在體驗和使用文創產品的同時,能用一種更加輕松、有趣的方式去了解文化遺產的內涵和歷史故事,這其實是用現代的方式賦予了文化遺產新的生命。
(三)緊跟時代節奏,與時尚潮流接軌
2017年年末,故宮博物院攜手Chanel、Dior、YSL、TomFord、Givenchy等國際知名品牌推出了“故宮聯名款”,將中國的傳統紋樣融入到了時尚產品的外觀設計及包裝設計當中,在國際時尚圈掀起來一陣中國文化風。2018年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節目《經典詠流傳》,用流行音樂重新給古詩詞譜曲,這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活用的典范,將文化遺產的靈魂注入流行音樂這種新軀體,以全新的,更易被現代大眾所接受、使用和流傳的方式包裝傳統文化,這是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終極目的和最理想效果。文化傳承的重點是要點燃年青一代對文化遺產關注和保護的熱情,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發文化遺產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
(四)藝術情趣化處理,優化體驗感受
一件好的文化創意產品往往會讓人們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舒適、愉悅的同時,體驗到文化融入生活的樂趣。情趣即“情”與“趣”。情是指情感、情調;趣是指趣味、樂趣。情感是多方面的,有喜悅、有悲傷、有喜愛、有厭惡等;而情趣是指情感中較為積極的一面,就如同一個人具有幽默詼諧的性格。文化創意產品的情趣化處理,就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情趣處理,使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富有情感色彩,或優雅嫻靜,或清新俏皮,或幽默滑稽,或質樸純真。情趣化的處理不僅能夠給受眾帶來愉悅的體驗和感受,同時還能夠給予文化遺產元素靈動的生命力,對于不同的人群受眾,有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文學家馮驥才曾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的也是時尚的”,“越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越是全球本土化”。向泥土扎根,深挖文化內涵,服務于大眾;向國際拓展,以軟實力領航;向云端發展,讓文化與先鋒科技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只有守住它本土的和個性化的特色才能真正在國際舞臺站住腳跟,這是未來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攜手發展的大趨勢。洛陽應該立足本地文化資源,發揮本地歷史文化優勢,以洛陽本地的文化遺產為資源依托,為洛陽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多創作靈感和研發資源,從而為洛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的活力,構建洛陽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參考文獻:
[1]牛天鐸.洛陽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初探[J].商,2016(23).
[2]樊治國.從龍門體制變遷中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創新[J].經營管理者,2013(9).
[3]呂艷.產品設計的藝術情趣化表現[C]//多元·本土·國際 2011年全國高等院校工業設計教育研討會暨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編.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