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摘 要:博物館是征集、收藏、保護、陳列和研究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產和遺跡的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強,走進博物館接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面臨著嚴峻考驗。因此,研究當前博物館如何充分發揮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職能,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化服務;對策
1 當前我國博物館社會化服務的概況
1.1 當前我國建立博物館的基本情況
博物館是收藏自然及人類歷史痕跡的場所,是文化的殿堂。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博物館這個行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大眾的重視。在進行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新形勢下,博物館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目前,我國博物館總數眾多,地域分布日漸廣泛。截至2018年底,全國博物館達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量4743家,占博物館總數的88.6%。
博物館在類型上也更趨向于多樣化。除了常見的綜合性、歷史類、自然類、藝術類博物館以外,更是出現了綜合數字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等一些新形態博物館。以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省級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類別多樣化、舉辦主體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博物館自身也開始注重展覽質量的提高。據統計,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觀眾達11.26億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0%、30%和16%,博物館成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1.2 當前我國博物館社會化服務的概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職能越來越重要。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內容豐富,主要包括:為提高廣大觀眾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的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和為旅游文化休閑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在了解了當前我國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后,我們應該來認識一下我國博物館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的概況,即我國博物館在社會化服務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缺陷。
提高廣大觀眾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服務是每個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的一部分,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博物館社會服務與學校針對性教學緊密結合,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教育服務,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例如,針對小學生群體,通過對歷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動人故事的宣傳,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同時,博物館還承擔著社會教育的功能,為成人終生教育服務。在我國,許多博物館創辦了一系列的講學活動,如成人專題講座、成人學習班、研究班等。除此之外,博物館作為專業知識和信息交流中心,憑借較多的實物資料吸引著許多專業人士去研究觀摩。
近年來,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人們對歷史遺跡、遺物越來越感興趣。作為文化旅游資源之一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教育基地等場所也越來越為大家關注,相對應的旅游活動應運而生。這些新生事物對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帶來新的課題,即如何更好地充分開發和利用博物館的旅游資源,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總體而言,現階段我國博物館社會化服務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博物館的配套設施不夠健全,缺乏具備專業知識的講解員;主動“走出去”服務大眾的意識還有待加強;對成年人群體教育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科學研究服務的工作還沒有普遍開展起來等。
2 博物館改進社會化服務的對策
雖然我國博物館在社會化服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為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博物館應將為廣大觀眾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服務有目的、有計劃地貫穿于博物館一切活動中。目前,我國有相當多的博物館雖然有著氣勢恢宏的外形,但館內的陳列設置、藏品擺放并不科學、美觀,藏品質量也有待提升,達不到提高廣大觀眾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的目的。因此,我國博物館在進行硬件建設的同時,應該更多地投入到館內設計中去,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館內資源為廣大觀眾提供服務,讓人們在參觀博物館后有所收獲和感悟。同時,博物館適時地開展一些“革命事件紀念日”專題活動,對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另外,博物館應當注重廣大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實際成效,應該加強向廣大觀眾介紹和講解,講解工作應該按照觀眾的不同層次區別對待,設立相關人員引導人們參觀,讓觀眾能真正認識民族的燦爛歷史和先人的聰明才智。
第二,我國博物館應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為培養和教育廣大青少年貢獻力量。博物館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與老師、學生進行交流,做好藏品講解和介紹,增加有關的文物標本知識,并向教師提供一些教學參考資料,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相對應的活動;博物館可以組織小型、輕便的展覽到所在地區的學校進行展出,向廣大學生宣傳、普及歷史知識和文物保護知識。博物館應對校外教育服務給予重視,不斷加強與學校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揮好社會教育的作用。要將博物館學校教育活動制度化、常態化,提高活動效果,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學生。
第三,博物館應普遍開展為科學研究服務的工作。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吸引著許多專業人士。像美國、歐洲一些發達的國家已經創建信息數字化平臺,將圖書館、博物館資源數字化,通過互聯網提供社會化服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博物館除了自己的研究任務外,還應向博物館以外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提供相關的研究服務。比如,歐美許多博物館與高校合作研究課題或者合作開展教學,由博物館對學生開設專業課程,并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國的博物館應當借鑒國外的這種合作方式,為高校和學生提供科學研究服務。
第四,博物館要充分考慮各種不同年齡、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參觀者的需求。隨著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博物館的旅游功能日顯重要,通過館藏展示一個地域或一個行業獨特的歷史文化,使博物館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博物館要對參觀者進行分析,了解其多樣的需求,對博物館服務工作加以改進,做好引導工作和咨詢服務活動,開展一些主題活動,吸引更多的游客。
最后,博物館應盡可能地完善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停車場、休息處、餐廳、文創產品商店等,為觀眾創造一個舒心、愉快的環境。另外,博物館可以為館外人員設立實驗室、研究室、體驗室,方便一些愛好者、研究者進一步學習。
3 博物館改進社會化服務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博物館做好社會化服務工作是發展的必需。但是,當前很多博物館在為社會服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多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3.1 強化服務觀念,樹立人本意識
一直以來,我國許多博物館對參觀人員態度冷淡,沒有以一個服務者的姿態來為參觀人員服務,使許多參觀者望而卻步。所以,博物館要改進服務工作,首先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理念。博物館是一個社會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從上到下必須樹立一種為他人服務的理念,其服務的好壞是當代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衡量標準。服務好社會和公眾,得益的將是觀眾和自身。另外,博物館可以采用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來調動各部門和職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轉變姿態,提升服務質量。其次樹立人本意識。博物館就如商店,服務的好壞是吸引觀眾的手段之一。博物館工作者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滿人文關懷,做到為觀眾著想,時時刻刻表現出對觀眾需求的重視,將為觀眾服務落到實處,充分認識到改進博物館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服務興館和博物館服務工作人人有責成為一種共識和自覺行動,并付諸博物館日常工作之中。
3.2 強化自身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博物館改進社會化服務工作,應強化自身建設,重視和加強管理。筆者認為博物館強化自身建設首先可以借鑒國外博物館的成功做法和一些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例如,對博物館服務從觀眾購票到參觀展示直至最后離館進行全程監控,這在我國一些博物館已經推行,但還很不完善,需要加強管理,優化服務。其次博物館可結合各自實際,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如服務制度和崗位職責,對各項服務進行分析和細化,規范各項服務的內容和標準,將服務工作一一落實,定期對服務工作進行考核、檢查和整改,有效地推動服務質量的不斷改進。
3.3 努力貼近公眾,建立交流機制
博物館服務的直接對象就是公眾,博物館的工作好壞主要取決于公眾的滿意度及參與程度。為了加強社會化服務,博物館就必須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做到“三個貼近”實際上就是在日常活動中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真正需要什么。在掌握這些信息后,博物館應確定相應的展覽活動、專題講座、文化產品。此外,博物館還要建立一個與公眾交流的機制、平臺,時刻了解、追蹤公眾,及時獲取公眾對博物館工作的反饋意見,體察公眾需求,滿足公眾需要,充分了解觀眾所思、所想,做到切實為公眾服務。博物館要服務于人、以人為本,建立交流機制多方面的了解公眾的需求,為公眾舉辦更多、更好的活動、戰略,博物館才能達到其教育社會大眾的職能。
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事業單位,必須面向社會,為社會服務,達到傳播文化、宣傳教育的目的。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也是當今經濟大發展、社會大繁榮的內在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一大創舉。博物館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必須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不斷創新和改進,努力完善社會化服務職能。因此,作為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必須而且應該做好博物館的社會化服務,把握博物館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館規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實現各類博物館又好又快協調發展為主線,完善中國特色博物館體系,全面提升博物館的專業化、現代化、社會化水平,強化博物館文明傳承、文化溝通、增進知識和公眾教育的職能,建設博物館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