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淑紅 田應兵
摘要:回顧了近年來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概況,分析了稻田養分管理的作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湖北省水稻高產栽培與養分管理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水稻(Oryza sativa L.);高產栽培;養分管理;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7-000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7.002?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recent advance on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rice(Oryza sativa L.) was reviewed, also the rol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field nutrien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in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these,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rice high-yield cultivation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High-yield cultivation; nutrient management; Hubei province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國60%以上人口以稻米作為主食。水稻產量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與穩定。在當前種植面積難以實現突破性增長的情況下,提高單產是實現水稻增產增收的惟一選擇,其中科學施肥與栽培管理是保證水稻高產穩產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科學施肥、合理密植與水分管理均有利于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提高水稻產量[1-3]。湖北省是全國重要的水稻產區,2017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13.95萬hm2,單產8 149.8 kg/hm2,總產1 743.62萬t,比2016年分別增長0.40%、2.55%和2.96%[4]。鑒于此,本研究對湖北省水稻高產栽培和養分管理方面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水稻高產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旨在為湖北省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 湖北省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概況
1.1? 種植密度
水稻產量和質量與種植密度關系密切,種植密度的選擇是水稻產量提高的切入點。抽穗后的干物質構成了水稻的產量,過大的種植密度會影響水稻干物質的累積過程,并對其光合作用產生影響,并最終體現在生理狀況和整體產量上。嚴克華等[5]通過對水稻種植密度的選擇性研究發現,不同密度的機插水稻對分蘗動態、干物質積累、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影響較大,對株行距的調整可增加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最為適宜的機插密度為80.4萬/hm2。在適宜的種植條件下,機械直播的密度控制在25 cm×21 cm時,水稻分蘗產生的有效穗數最為理想,產量可達10 345 kg/hm2[6]。
1.2? 水分管理
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水分管理普遍過于粗放。在湖北省,水稻種植過程普遍采用前期漫灌、后期過早斷水的水分管理模式,這種方式已被證實是導致水稻結實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7]。目前,常用灌溉方式有節水灌溉和干濕交替灌溉兩種。其中節水灌溉方式能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而實現水稻增產增收[8]。而相對一般灌溉模式,干濕交替灌溉可使水稻增產24%,主要是增強灌漿前期的生理活性、改善根系和冠層性能、土壤含水量和通氣性加大、加快子粒灌漿速率,從而提高有效穗數和結實率[9-13]。
1.3? 栽插技術
栽插技術主要有手插、機插、拋秧和機械直播等。傳統的手插方式勞動強度大、耗時、生產成本較高,使用比例逐年降低[14]。拋秧的秧苗普遍具有根系發達、葉面積大的優點,但穗型偏小且不夠整齊,現有拋秧方式尚無法解決這一問題[15]。機械直播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稻群體結構,實現水稻高產[16]。目前,湖北省京山、天門、仙桃、公安、監利、洪湖、襄州、棗陽等17個糧食主產縣(市、區)水稻機械插秧面積均超過6 670 hm2[17-19]。
1.4? 水稻品種的選擇
為保證農田生態系統穩定,常選擇多個品種進行配合種植。湖北全省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水稻品種的類型、株型特征及其農藝性狀見表1。
2? 湖北省稻田養分管理現狀
2.1? 稻田養分管理現狀
2.1.1? 不同區域土壤養分狀況? 湖北省稻田土壤的肥力水平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性變化。鄂東南、鄂中、鄂北和江漢平原水稻土壤pH在4.0~8.5,平均為6.3,呈現出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的趨勢[34];有機質含量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全氮屬于中等水平,但堿解氮和銨態氮普遍缺乏;鄂東南和江漢平原有效磷含量偏低,表現為北高南低;有效鉀的含量差異較大,由南向北逐漸增加;鄂東南的微量元素養分明顯低于其他區域[35]。
2.1.2? 水稻施肥技術? 近年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湖北省應用較為普遍。實踐表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對水稻的節本、增產、增效明顯[36]。側深施肥有利于水稻分蘗早生快發,單株分蘗數、成穗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基肥、分蘗肥側深處理的分蘗數及成穗率最高,產量高達9 970 kg/hm2,顯著提高了水稻對氮素的吸收與積累效率,農學利用率可達55.3%[37]。肥料深施可降低肥料的淋失率,促進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稻谷產量因此提高了3.5%[38,39]。湖北省稻田施肥方式主要以基肥和分蘗肥為主,占57.6%,其次是基肥、分蘗肥和穗肥,占36.4%[40]。
[12] 徐芬芳,曾曉春,石慶華.干濕交替灌溉方式下水稻節水增產機理研究[J].雜交水稻,2009,24(3):72-75.
[13] 齊玉春,郭樹芳,董云社,等.灌溉對農田溫室效應貢獻及土壤碳儲量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9):1764-1773.
[14] 劉成立.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長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6):45,63.
[15] 胡玉明.水稻拋秧術[J].北京農業,2012(15):30.
[16] 張紹軍,楊寶田,羅閣山.國內外水稻直播機機械化的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2(5):61-62.
[17] 周立明,秦少蘭.湖北省強力推進水稻機插秧技術[J].中國農機化,2012(2):6-9,20.
[18] 沈才標,王駕清,孫祖高,等.水稻精量穴直播機的引進及應用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2,(3):36-38.
[19] 趙? 鋒,程建平,徐得澤,等.氮肥運籌和秸稈還田對直播稻氮素利用和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8):3701-3704.
[20] 周? 勇.鄂早17[J].作物研究,2004(4):239.
[21] 呂德安,張忠元,昌華敏,等.優質早稻鄂早18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3,42(4):16-17.
[22] 吳和明,張忠元,盧開陽,等.早熟優質高產雜交早稻兩優287等品種的鑒定[J].湖北農業科學,2005,44(6):26-29.
[23] 詹昌埜,林宜茂,蔡為銘.重穗型超級稻兩優6號選育報告[J].福建農業,2005(3):16.
[24] 吳潔遠,郭炳權,楊真榮,等.超級稻Y兩優302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4(6):58-59.
[25] 曹新國,胡? 鋒,王美琴,等.優質香型超高產兩系中秈組合兩優6326特征特性及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222-225.
[26] 戴正元,劉廣清,李愛宏,等.兩系雜交稻揚兩優號的選育及栽培特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1):114-116.
[27] 鄒江石,呂川根,王才林.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的選育及其栽培特性[J].中國農業科學,2003,36(8):869-872.
[28] 劉? 凱,徐得澤,楊國才.優質高產兩系雜交中稻廣兩優5號的選育及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24):5970-5974.
[29] 鄧? 輝.三系雜交稻金優725制種高產技術[J].雜交水稻,2003, 18(5):30-31.
[30] 胡? 容,何? 琦,謝細娥.黃華占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3):20-22.
[31] 唐文邦,陳立云,劉國華.優質高產三系雜交晚稻新組合T優180[J].雜交水稻,2006,21(2):91-92.
[32] 吳海波,陳長金,何國波.雜交晚稻新組合豐源優299示范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06,21(1):51-52.
[33] 林荔輝,官華忠,潘潤森.超高產兩系雜交稻恢復系JXR33及其組合金兩優33的選育[J].福建農業學報,2006,21(4):299-303.
[34] 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省土壤普查辦公室.湖北省土種志[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5] 廖志文.湖北省不同區域水稻土的養分狀況調查與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36] 韓? 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水稻上應用效果及存在問題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8,38(21):111-112.
[37] 楊成林,王麗妍.不同側深施肥方式對寒地水稻生長、產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稻米,2018,24(2):96-99.
[38] 舒時富,唐湘如,羅錫文,等.機械深施緩釋肥對精量穴直播超級稻生理特性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89-92.
[39] 馮國祿,龔軍慧.尿素深施條件下模擬稻田中氮磷的動態特征及其降污潛力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11,34(7):114-119.
[40] 李殿平,王桂艷.施肥方法對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2(4):60-61.
[41] 顏貞龍,張? 勇,趙? 捷.氮肥運籌對雜交稻甬優7850產量和氮素吸收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11):1963-1965.
[42] 張? 舒,羅漢鋼,張求東,等.氮鉀肥用量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產量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8,27(6):732-735.
[43] 鄧小強,范貴國,王? 懿.施氮量對覆膜栽培水稻經濟性狀、產量與氮肥利用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6):4103-4106.
[44] 李承力.丹江口庫區作物輪作系統生產力和養分流失特征及麥套稻施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45] 汪仕武,李車書,譚亞華,等.恩施市水稻“3414”肥料效應試驗[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3(25):54-57.
[46] 湖北省土肥站.2014年湖北省作物配方肥配方推薦與施肥指導意見.http://www.hbagri.gov.cn/info/wcm/67884.htm,2014-05-12.
[47] 布哈麗且木·阿不力孜,白志剛,黃? 潔,等.氮肥運籌對不同類型水稻產量和氮素吸收的影響[J].中國稻米,2018,24(4):64-67.
[48] 王偉妮,王亞藝,姚忠清,等.中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薦用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2):1416-1419.
[49] 金繼運,李家康,李書田.化肥與糧食安全[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6,12(5):601-609.
[50] 潘圣剛,曹湊貴,蔡明歷,等.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產量及其品質的影響[J].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9,15(2):283-289.
[51] 尤小濤,荊? 奇,姜? 東,等.節水灌溉條件下氮肥對粳稻稻米產量和品質及氮素利用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06,20(2):199-204.
[52] 趙勝利,周? 凱,王艷龍,等.水稻黃華占配方施肥肥效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2(5):25-26,56.
[53] 胡? 瑤,王學春,王紅妮,等.油菜秸稈覆蓋還田及磷肥調控對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50(3):114-123.
[54] 王? 明,劉洪伏,孫? 杰.不同鉀肥用量和運籌方式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8):79-82.
[55] 高光潔.施用有機肥條件下不同粳稻品種產量和品質特性的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
[56] 楊澤敏,雷振山,周竹青.氮肥施用時期對中秈稻米品質的影響[J].作物雜志,2005(4):38-40.
[57] 唐? 薇,伍? 鈞,孫百曄,等.沼液不同施肥量對水稻產量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2):2268-2273.
[58] 黃麗芬,張? 蓉,余? 俊,等.有機栽培對雜交粳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5,41(3):458-467.
[59] 侯紅乾,劉秀梅,劉光榮,等.有機無機肥配施比例對紅壤稻田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3):516-523.
收稿日期:2018-12-03
基金項目:雜交水稻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2017YFD0301400)
作者簡介:萬淑紅(1993-),女,甘肅會寧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土環境與作物生產,(電話)15614201505(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