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心內科疾病之一,主要由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壞死引起。疾病發生后,患者可出現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給予藥物及休息后并不能緩解,部分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頻死感,對其健康及生存造成嚴重威脅[1]。而在治療中,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急促、病情變化快、病情危急等特點,故而針對其應盡可能縮短介入治療時間,通過實施有效干預及護理措施確保其生存。本院圍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工作中的護理內容開展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采用摸球法分為A組和B組,各40例。A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3-76歲,平均(59.3±1.2 )歲;B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2-76歲,平均(59.4±1.3 )歲;兩組資料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A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采用個性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醫療機構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標準的出診制度,接到急救電話之后簡單全面詢問患者病情,并初步評估患者病情安排專科人員跟車前往現場;路途中通過電話對患者家屬進行開導,要求其實時反應患者病情變化,緩解其負性心理;必要時可通過簡單指導穩定患者生命體征,避免損傷進一步擴大;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后,及時根據病情實施對應治療,幫助患者緩解情緒;建立靜脈通道以便于實施治療,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搬運過程中盡可能減少患者肢體大幅度運動,同時聯系醫院手術室反映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立即開展相關準備工作,確保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對應治療,從而對其健康及生存提供保障。
B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醫務人員接到電話之后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結合醫師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包括血壓、心率、脈搏等,實施18導聯心電圖檢測,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搶救,以穩定患者生存狀態。
觀察出診時間、入院時間、介入治療時間及急救成功率,圍繞上述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A組出診時間、入院時間、介入治療時間均短于B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出診時間、入院時間、介入治療時間對比(±s)

表1 出診時間、入院時間、介入治療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出診時間(s) 入院時間(h) 介入治療時間(min)A組 40 90.23±20.42 2.2 1±0.32 23.32±5.20 B組 40 47.56±12.65 3.20±0.33 42.2 1±5.21 t 11.2 35 13.621 16.230 P 0.000 0.000 0.000
A組急救成功率97.50%(39/40),高于B組的80.00%(32/40),對比有統計學意義(χ2=4.507,P=0.034)。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硬化或狹窄所引起的心內科疾病,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病變的原因包括過勞、情緒過激、暴飲暴食、寒冷刺激、吸煙等[2]。臨床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及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且由于該疾病病情嚴重及變化快約,導致約有45%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過程中或治療之前出現死亡,而在院前急診護理工作中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常規護理內容無法滿足該疾病護理需求,護理有必要輔以更為合理有效的護理。個性化護理是臨床中一種以患者自身為核心的護理模式,通過結合患者病情、身心狀態等擬定護理措施,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結合其需求及治療特點實施護理,最大程度減少外在因素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本研究結果,A組介入治療時間明顯縮短,急救成功率(97.50%),高于B組的(80.00%),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工作中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可快速介入治療,并提高急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