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尼日利亞特派記者 姜宣


提起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人們耳熟能詳,說到尼日利亞的夢工廠瑙萊塢(也稱尼萊塢),很多人還很陌生,但是瑙萊塢年均出產影片數量早已超越好萊塢,成為全球僅次于寶萊塢的第二大電影產業基地,僅2018年就出產1800多部電影。前不久,《環球時報》記者走進瑙萊塢電影拍攝現場,近距離感受了瑙萊塢電影是如何誕生的,簡陋的條件下是如何出產高質量電影的。
場地基本免費
在10月的一天下午,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NEXT大超市院墻的大門外,一群人正在圍觀電影《揭開神秘》的拍攝,兩個演員在一個小攤位表演,道具和場景都是真實的,破舊的桌子上是被烤得黑黑的黃花魚,整齊地堆放著。令人驚訝的是,進行拍攝的只有一臺普通的佳能70D。“沒辦法,攝像機太貴了。”攝影師科林斯撫摩著手里的寶貝無奈地說,“陽光太強了,要是沒人打傘擋著陽光,根本看不到相機面板上的圖像”。
道具、燈光、服裝等等大量的工作,只有兩三個人做,他們大汗淋漓,忙得不亦樂乎。拍攝現場沒有圍擋,導演佩雷不得不站在場邊,一邊指導拍攝,一邊防止有人沖進拍攝現場,但還是有不少轎車、三輪車、行人等一不小心便沖了進去,拍攝不得不一遍遍重來。
很難想象,瑙萊塢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影視基地或電影城。瑙萊塢影片拍攝選址越省錢越好,盡可能利用自然環境,或大街小巷等免費的場景來拍攝。有時借富人的房子,劇組可能要答應給房主一些角色來演。有的時候需要拍攝酒店,他們去和酒店老板協商,給他一個角色演來換取免費使用酒店。
瑙萊塢絕大部分的影片投資來自私人,近年來尼整體經濟的不景氣,使得投資者更加謹慎。少的時候一部影片的成本只有300萬奈拉(約合人民幣6萬元),平均成本500萬奈拉。
拍攝瑙萊塢電影必須精打細算,一部影片的拍攝時間一般不超過1周。演員的收入也很低,甚至免費出演。早期瑙萊塢有部很受歡迎的電影叫《血的儀式》,它的主角才拿到500美元的片酬。
起源浪漫又心酸
瑙萊塢最初源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尼日利亞社會活動家、律師肯尼斯·奧肯科沃拍攝了一部家庭電影《生活枷鎖》,這是一次自娛自樂式的嘗試,用簡易的設備拍一拍身邊的故事,沒想到引起轟動。很多人于是扛起照相機,拉上三兩個好友,開啟電影夢。
瑙萊塢有新舊之分。舊瑙萊塢是指2000年以前,以尼日利亞三角洲州首府阿薩巴市為中心的電影產業,影響范圍較小,主要在尼日利亞,后慢慢向周邊國家發展。從2000年開始,瑙萊塢的中心慢慢轉移到拉各斯,形成了所謂的新瑙萊塢。據稱,當前瑙萊塢約80%的影片產自拉各斯,很多影片拍攝在外地,但后期制作、推廣卻放在拉各斯。
拉各斯被選為瑙萊塢產業中心并非偶然,是其作為非洲最大單體城市,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的經濟中心,其商業投資、攝像環境、人力資源及市場投放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決定的,其高度國際化、商業化為瑙萊塢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講述非洲故事
有一種說法認為瑙萊塢影片粗制濫造、水平低下,一般故事主線集中在非洲文化的負面,以一種消極的方式、負面的形象抹黑非洲。有許多影片被批評為美化一夜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也有許多故事將非洲人描繪成戀物癖,或過于相信神秘主義和儀式。關于這些負面評價,在《揭開神秘》拍攝現場,演員阿戈莎對記者說,我們對電影的感情投入不比任何人少。制片人維克多說,我們的電影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來源于生活,主要勸導人們向善。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電影都是一種文化宣傳,瑙萊塢電影傳播非洲文化,人們應該鼓勵并投資瑙萊塢的發展。”資深媒體人奧斯汀·馬霍表示,“瑙萊塢以提升非洲各國文化、國家、民族形象為目標,讓人們以新的視角看待非洲。”比如著名影片《血的儀式》,講述人們如何出于絕望和快速賺錢的欲望加入秘密邪教,最終不得不犧牲自己所愛的人。旨在批判“不用努力工作,一夜暴富”的錯誤思想。科學慢慢走進非洲人的日常生活,《生命之蛋》《蛇女》等影片,呈現了古老的非洲傳統宗教儀式及其神秘主義,通過怪誕夸張的手法,揭露了傳統宗教的偽科學性。瑙萊塢大力倡導非洲傳統文化美好的一面,向人們展現非洲之美,告訴人們非洲并非滿是殺戮、搶劫、疾病等讓人們望而卻步的混亂世界。
為了推廣影片,瑙萊塢目前主要選擇Netflix、Youtube等大平臺,數千部瑙萊塢電影在這些平臺上越來越受歡迎,用戶每天都在增長。僅在美英兩國,就有近200萬尼日利亞裔,去年,瑙萊塢第一女星恩娜吉主演的影片《獅心》,在Netflix平臺上一經播出便大放異彩,影片直接收入達380萬美元。
隨著市場前景看好,投資人越來越多,佩雷自信地說,“中國電影的實力遠超從前,如果我們能得到中國資金、技術與設備的支持,一定能拍得出世界水平的電影!”▲
環球時報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