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近些年,面塑作為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逐漸被引入小學校本課程中,本文就此展開分析。
關鍵詞:面塑材料;面塑工具;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7-0051-02
引? ? 言
面塑,俗稱面人兒,它以面粉調色為泥,捏制而成。面塑材料色彩鮮艷,可塑性強,可培養學生手指精細動作能力、細致觀察能力、立體造型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深受學生的喜愛。
一、面塑材料
傳統的面塑需要使用專門配制的面團,但面塑面團不易制作,因此可使用其他材料替代。經各種嘗試,筆者選擇超輕黏土和軟陶作為面塑教學的替代材料。
1.超輕黏土
超輕黏土的主要成分是膨化紙漿和膠,其表面干燥后,可以用水彩筆、毛筆等在作品上繪制圖案,用于表現細節。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降低制作難度,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教師可增加難度,要求表現出復雜的色彩變化[1]。超輕黏土色彩鮮艷,制作完成后晾干即可,適合小學生日常課程使用。超輕黏土易膨脹,即使壓出凹陷,也很容易膨起。超輕黏土的膨脹特性也可以用來彌補制作中出現的凹陷、手印等瑕疵。但超輕黏土表面不能進行開眼、挑鼻、開嘴唇等雕刻動作,一旦雕刻,就會出現破損,破壞作品美感,只能使用揉搓、壓點、粘貼等技法,因此適合中低年級學生制作外形概括、夸張的卡通形象。
2.軟陶
軟陶的主要成分為樹脂和油脂,它易于購買、價格便宜;定型后易于保存;易于塑形,不會膨脹。軟陶的表面不會變干,可以在作品表面使用傳統面塑手法(扎、挑挖、切)進行細節雕刻,因此,更適合高年級學生制作精細作品。但軟陶不能制作出衣物飄逸輕柔的效果。軟陶制品若想長期保存,需在烤箱中進行定型。使用烤箱烤制時溫度不宜過高,大約在120~150度之間。根據作品的大小、厚度不同,在溫度、時間上也需要調整,在實際操作時需有一定經驗。盡管面塑面團可以使用超輕黏土和軟陶這兩種材料進行基礎性學習,但學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使用面團了。否則,有些制作效果將不可能完成。
二、面塑工具
不論是制作簡單可愛的十二生肖,還是制作精致復雜的傳統故事人物,都需要用到扎、挑、切、撥、搓、壓、點、推等基本技法。這些技法大多都需要使用工具。實踐證明,使用工具制作出的面塑作品更加精細,并能降低制作的難度。
傳統面塑最常用的工具叫撥子。過去,面塑藝人都是自己手工磨制拔子的。筆者的面塑老師給筆者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把一條長方形的亞克力板,用砂紙打磨成一頭尖細、一頭扁薄的工具。經過幾個小時的打磨,筆者制作出的撥子和面塑老師相比仍有差距。打磨撥子,對于筆者這個有手工制作基礎的教師而言都存在一定困難,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那么怎么解決工具問題呢?
1.面塑工具巧替代
撥子在制作精細的人物面部時最常使用,俗稱“開臉兒”。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只要“不開臉兒”,常見的鉛筆、牙簽等工具完全可以勝任平時的制作。在后來的學習中,筆者和學生發現在制作面塑時可以使用很多物品,并能展現更多、更有趣的效果。例如,吸管斜鏟可制作魚鱗、龍鱗;圓珠筆芯的圓頭可壓出蓮蓬上的蓮子;膠條圈能切出規則圓形;烤腸簽子可以扎出鼻孔、扎滾耳孔、壓碾花瓣;尺子可以切衣片、搓泥條等。現在,每位學面塑的學生都備有一個面塑工具盒,里面放滿了他們收集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工具。
2.專業工具巧制作
面塑學習到高一層次后,就必須準備專業工具了。筆者嘗試用亞克力板、竹片、竹簽等材料磨制了幾種常用的面塑工具,并在傳統面塑工具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例如,傳統的面塑主刀——撥子,是扁而尖的,這件工具前后左右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但這種工具的磨制難度較大,于是筆者嘗試把撥子的不同部分分解成多件用具,有的工具尖,有的工具扁,有的工具能挑、切,有的工具能壓、搓。低年級學生有了尖尖的工具,在制作中基本夠用;中年級學生可使用挑、切工具;而高年級學生就能使用多件工具進行制作了。這樣,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選擇工具,化解了制作工具的難點。
三、制作技法
在面塑制作中,最常用的是各種手法技巧。有些學生一看到復雜的面塑作品,就對學習失去了信心。通過幾年的教學,筆者發現,在制作中,不僅可以教授給學生面人藝人的傳統制作手法,還可以使用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
1.概括形體,練好基本功
在面塑教學中,筆者發現,任何復雜的制作都是從基本型開始的。類似畫素描時要把物體看成球體、圓柱、棱錐。不論制作面塑的哪個部分,都要從圓球這個形體開始。于是,筆者讓學生練習雙手手掌揉大球,拇指、食指、中指揉中球,兩個指尖揉小球,每個球都要光滑圓潤、大小均勻,這是每節面塑課開始時必須進行的練習。
接下來,我們可以把球體搓揉變成水滴形、圓錐體、棗核形、圓柱體。另外,壓片、搓條等都是以球體為基礎的。在制作中,手法的使用也很重要,每種形體的制作都有標準。學生掌握了基本形體后,很快便能制作復雜形體。學生在熟練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把多種基本形體進行恰當的排列和組合,再加上多種工具的輔助,制作出的作品自然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復雜。
2.編出口訣,趣味學手法
面塑的制作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手法看著簡單,制作起來難度卻較大。筆者在教學中注意總結經驗,研究出了一些化解難點、適合小學生的方法。例如,在面人制作中,最難制作的就是人物的面部,其不但要有臉部的凹凸變化,還要注意大小位置、比例恰當。因此,教會學生簡單易行的制作和定位手法非常重要。
抓特點,大膽做,基本型,巧組合;
小拇指,連一線,壓眼窩,擠鼻翼;
拿面團,力度小,手指尖,輕輕揉。
這些簡單好記的口訣都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隨口念出的,能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面塑的基本手法,并能將人物五官快速準確定位。
結? ? 語
在面塑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課堂教學中,還有如面塑制作的專業手法、面塑工具使用技巧、面塑創作的題材選擇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進行研究,讓面塑校本課程繼續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袁紅梅.小學中高段勞動技術“面塑”的教學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06):83-84.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的一般課題“開發小學面塑課程,探索民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傳承與創新的研究”(課題編號:CDDB16189)的結題成果。本文作者為課題負責人。
作者簡介:王莉(1974.10—),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面塑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