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區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區域活動的重要內容。科學、合理設置生活區,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為此,本文闡述了幼兒園生活區的內涵,從生活區的空間設置、標識在生活區的運用、生活區物品擺放等方面探討了幼兒園生活區的設置技巧。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生活區;活動指導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7-0058-02
引? ? 言
區域活動是幼兒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環節。區域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可以滿足幼兒活動和游戲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幼兒自然、自由、快樂、健康地成長。“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因而,生活區在區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生活區作為各區域中的預備區域,是整個區域活動的準備和前提,是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的教育性功能中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鋪墊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目標第二點指出:“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生活區域的設置應該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幼兒園應提供真實的活動場景,設置豐富的、有趣味的活動材料,從而提高幼兒的日常生活技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一、生活區的基本概念
幼兒日常生活操作包括坐、站立、搬運、放等動作;手指配合的活動、手腕和手掌配合的活動,如倒、折、剪、切、捏、擦、卷等;系鞋帶、進行簡單的編織活動、切水果、整理物品等。保護環境方面包括:打掃、整理環境、擦桌椅等。生活禮儀方面包括:打招呼、問候、致謝、遞交物品的禮貌養成等。
二、生活區是幼兒獲得關鍵經驗的平臺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以幼兒一日生活中要運用的生活技能為中心,以培養幼兒的自我生活能力為核心,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遞進式地開展生活區活動,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1]。幼兒對于一些與自己的生活離得較近的游戲材料較為喜歡,因此筆者與幼兒一起收集了幼兒小時候穿過的舊衣服、舊襪子、舊鞋子、小毛巾等許多幼兒自己的物品,并帶領幼兒一起制作娃娃。幼兒對這些物品非常熟悉,因此制作起來特別得投入,制作的娃娃也特別逼真。
三、合理安排生活區的空間設置
生活區因目標、內容、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一般生活區、玩水區和食品區。在設置相關區域時,幼兒園應按照實際的空間安排,如玩水區應該安排在離水源近的地方;考慮到玩水會有水溢出的情況,該區域要與其他區域有一定的阻隔,便于管理。又如,食品區應該安排在互動性較強的區域(如建構區等),實現區域間的隔離[2]。
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小班的生活區域開放的空間應該更大些,材料投放也應該更豐富一些。由于剛入園的幼兒對其他區域的材料操作較陌生,所以生活區設計的基本操作為其他區域做了更多的鋪墊和經驗準備。例如,在小班生活區的“小池塘”的活動設計中,放—握—撈—濾—擦的動作,既可以鍛煉幼兒的肢體運動能力,又能促進幼兒快樂游戲,形成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在完成操作后,幼兒用抹布把臺面擦干凈的步驟,也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而當幼兒進入中、大班后,其逐漸積累了一定的區域活動經驗,生活區的基本操作難以滿足幼兒的發展要求,這時教師應適度減少生活區的空間和材料的投放比例。
四、標識在生活區的有效運用
合理、有效的區域常規建立對活動的正常開展尤其重要。科學、清晰的標識既可以幫助幼兒直觀地選區,又能培養幼兒有始有終地進行完整的區域活動。教師可以設計出各種具有本班特色的標識,如可以通過色塊、特定的卡通動物形象幫助幼兒感知區域的特征,建立分區概念。
此外,教師也可以將相關的食物作為生活區的標識,如蔬菜、水果等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的食物,這些幼兒每天都會有所接觸,因而容易記憶,其能幫助初入園的幼兒盡快熟悉生活區域的特點,快速找到相應的材料。同時,小班生活區的標識圖案相對要大一些、線條粗一些,色彩要更加鮮明。
隨著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積累,中班幼兒能認識更多的事物。為了發展幼兒的經驗拓展和知識經驗遷移,教師可以選取與幼兒衣食住行相關的圖案作為中班生活區的標識,如通過提供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圖案,讓幼兒在操作材料時感受到分類的概念。
而大班幼兒的抽象思維已經萌芽,這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進行區分和標識,而不是用實物的圖片,如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幼兒熟悉實物和圖案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逐步建立工具、標識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
在設計區域標識時教師還應注意以下細節:標識的顏色應該簡潔且線條清晰明了;生活區的所有標識應統一底色和材質;保持標識的固定性。
五、生活區物品擺放的竅門
生活區材料的擺放應依據難易程度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類擺放的原則,讓幼兒在材料的有序擺放中潛移默化地感知分類的規律并建立秩序感。結合該年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情況以及幼兒的喜好,區域活動柜的規格和材質需符合幼兒的身高和視線,便于幼兒取放和觀察。例如,針對生活區中玩水區角的特殊性,玩水區活動柜應采用防水、防潮、易清洗的材質;形狀的選擇要方便放置水桶、水盆等玩水材料,顏色以透明、白色為主,便于幼兒的操作辨認,同時和水的透明、無色相對應[3]。
而在生活區里的食品操作角的創設上,教師應盡量提供真實的工具和食材,營造環境的真實性,也要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即活動柜要結實,便于幼兒操作;要提供相應的收納筐便于存放操作的工具,如刀及切割等鋒利的用具,應注意平穩放置,避免跌落或砸傷幼兒,在材料的擺放中更多地考慮安全隱患的排查和預防,同時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注意引導并注重培養幼兒的安全防護意識。
結? ? 語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更是環境的主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是一個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主體。”請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能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要相信幼兒的能力,中大班的幼兒完全有能力自己布置區域、自己取放材料、自己商量分配角色等,我們平時要做的事情是將班級所設置的區域位置相對固定,讓幼兒知道每一個區域在哪里;要將材料準備充分、放在拿取方便的地方。一開始教師可以帶著幼兒一起布置,等幼兒都清楚后,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幼兒自己布置。這樣做,既解放了教師,也鍛煉了幼兒,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參考文獻]
楊麗莎.區域活動教師指導策略——以生活區為例[J].好家長,2018(54):136.
邵敏潔.淺談中班生活區活動教師的指導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45-46.
梁玉華.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類型、問題與建議[J].教育探索,2015(03):61-63.
作者簡介:陳海云(1978.12.—),女,廣東惠州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