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新知需要已有經驗的支持,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以舊引新,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發展數學智慧。
關鍵詞:學習過程;數學思考;學生經驗;數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7-0078-02
引? ? 言
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已有經驗的支持,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和學習經驗,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1]。本文以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的教學為例,談一談筆者的實踐與思考。
一、基于已有知識經驗,引入新課
談話:(出示一個活動角)活動角形成的角可大可小,怎樣讓角的大小保持不變呢?(根據回答,用木條固定住,并拉一拉,發現活動角固定不變。)
提問:這個木框固定后是什么形狀的?(三角形)
說明:從活動角引入,讓學生感知到從角形成三角形的過程,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穩定性。
二、豐富活動經驗,認識特征
1.做三角形
師: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的材料(三條線段,一條曲線),做一個三角形。
提問:(拿出一條曲線)為什么不選擇這根呢?
明確: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板書:三條線段)
追問:(將其中一條邊移動一下,出現反例)現在還是一個三角形嗎?
小結: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就是三角形。
2.畫三角形(學生動手畫三角形)
師:你們畫的大小、形狀都不相同的三角形,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交流:三角形有3個頂點、3條邊和3個角。(畫三角形,并板書名稱)
3.辨一辨
出示幾個圖形,引導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
說明: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就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
4.找一找(播放生活中的圖片)
提問:生活中你還在哪見到過三角形?
說明:教師先通過做一做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要求,并揭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通過畫一畫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形狀的認識,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找一找與想一想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其特有的功能。
三、自主探究,認識高
1.畫一畫(出示三角形的門)
提問:門到底有多高呢?你應該量哪一段?請你把這一段畫下來。(學生討論并畫一畫)
思考:門的高與下面的邊有什么關系?
指出:門的高應該從最上面的一個點開始畫起,并與下面的一條邊垂直。
2.說一說
提問:門的面就是一個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學生自由交流。
明確:從三角形的頂點出發,到對邊的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就是三角形的底。
指出:一般把高畫成虛線,并做上直角標記。
3.認一認
提問:△ABC以BC為底邊,你能找到對應的高嗎?
明確:過A點到BC的垂直線段就是BC邊對應的高。
思考:這個知識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什么內容?
4.轉一轉
三角形娃娃:我是一個調皮而又聽話的三角形,我還會轉呢!旋轉三角形ABC兩次。
提問:現在AD還是BC邊上的高嗎?
追問:為什么三角形旋轉后,AD還是三角形BC底邊上的高?
明確:不管怎么轉,AD都是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所以它就是BC邊上的高。
比較:仔細觀察這3個三角形,它們底的位置不同,高的位置也不同,但是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ABC底邊上的高是從A點到BC的垂直線段。三角形的高是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方向可不同。
5.畫高
(1)嘗試畫高,要求學生畫出三角形底邊BC上的高,并讓他們說一說是怎么畫的?學生獨立畫高,并介紹畫法。
(2)變式練習,要求學生分別畫出三角形底邊AB、AC上的高。學生獨立畫高,集體交流時展示如何畫高。畫好后同桌間用三角尺互相檢驗,看看對方畫得對不對。
(3)比較總結。提問:剛才我們一起畫出了同一個三角形不同底邊上的高,現在把這三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合起來,觀察所畫的高,你發現了什么?(三角形有3個底,每一個底都對應著一條高,三角形有3條高)
(4)研究直角三角形的高。
提問:如果把這個三角形變形,你能畫出BC邊所對應的高嗎?出示直角三角形ABC,直角邊分別是AB和BC,讓學生找BC底邊對應的高AB。
繼續追問:如果以AB為底,所對應的高又在哪兒呢?
明確: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條直角邊上的高就是另一條直角邊。
說明:基于學生生活中關于高的經驗,教師把門抽象為三角形,引導學生經過探究活動,形成了有關高的規范化認識,讓學生根據高的意義嘗試畫高,并通過畫出一個三角形另外兩條高的過程,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有3條高,每一條底邊對應著一條高,理解高和底的對應關系。學生學會了畫普通三角形的高后,通過對三角形進行變形,讓學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互為底和高,豐富學生對不同三角形的高的認識。
四、嘗試想象,豐富認識
1.根據提示猜一猜
已知三角形的高,猜物體的面。出示三角形的高是3分米,學生猜中是教師三角尺。
小結:要猜是哪個物體的面,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思考:知道了底和高我們就可以確定是哪個物體的面。但知道了三角形底和高,就一定能確定它的形狀嗎?
2.研究同底等高的三角形
談話:人坐在熱氣球上觀察樓房的邊,樓房的邊為三角形的底,人與大樓之間的距離是三角形的高,長為30米,若要構成三角形,熱氣球除了在這個位置,還可能在哪兒?學生指一指,畫一畫。
提問:如果繼續畫下去,這樣的三角形能夠完成嗎?這些畫不完的三角形有哪些相同點?
小結:它們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頂點都在一條直線上。三角形確定了高和底,但是形狀不一定相同。
思考:如果熱氣球飛到其他位置,和這條邊組成的三角形,高還是30米嗎?
五、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才能連成三角形,那么任意的三條線段能夠圍成三角形嗎?任意的三個角一定能組成三角形嗎?
說明:在回顧收獲的過程中,總結本節課的知識,啟發新思考,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為后續學習邊和角的知識和進一步探究三角形特征打下基礎。
結? ? 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使學生的新知建構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實現新知的自然遷移、自然生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參考文獻]
孫曉天.數學探究教學的意義及其實現[J].教育視界,2015(04):4-6.
作者簡介:王芳(1981.11—),女,江蘇南通人,中小學二級教師,南通市教壇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