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知識強行傳授給學生,而是以一種喚醒的力量,激發學生飽滿的創造力、鮮活的生命感和崇高的價值感。喚醒兒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求教師具備仁愛之心,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擅用“語文的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貼心交流,從而成為德藝雙馨的“仁愛之師”。
關鍵詞:教師;學生成長;仁愛
中圖分類號:G4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7-0085-02
引? ? 言
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和終極目標不是把規則與知識強行傳授給學生,也不是讓教師以審判官或裁判員的身份去監督、審查、催促學生。教育的本質更像是一種“喚醒”,用溫情“搖動”一棵樹,以愛心“推動”一朵云,喚醒學生內心飽滿的創造力、鮮活的生命感和崇高的價值感。教育的本質應是讓學生最美好的人性煥發勃勃生機,讓靈魂之樹茁壯成長,開出絢麗之花,結下豐碩之果,從而真正“喚醒”一個靈魂。
一、仁愛之心,仁愛之師
喚醒兒童,教師首先要具備一顆仁愛之心,讓自己成為一名“仁愛之師”。習近平對廣大教育者提出了“四有教師”的要求,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的專業學識,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現代人文教育就是對具體人的關懷,是對所有人心靈世界、精神空間的關懷。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教師的評價思維也應該是多重維度、多種角度的。因為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其中的兒童也必然豐富多樣,即便他們容貌不一、性格各異,存在著各種差異,但絕對不是差距[1]。
其實,每位學生各有所長,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心懷慈悲與溫情,把笑容、贊美與感恩當作教師的職業本能,尊重學生的差異,呵護他們的心靈,善待每個鮮活的生命,敬畏每個真實的靈魂。當兒童的心靈得到教師愛心和溫情的潤澤,他們的人格就會越來越健全、完整。我們要堅信每一棵樹苗都會茁壯成長,每一朵靈魂之云都能自由翱翔,只是每一棵樹、每一朵云成長的時間不相同。我們要讓自己時刻飽含豐富的愛心和深刻的智慧,用“四有教師”的要求鞭策自己,努力成為“德配天地”的仁愛之師。
二、平等的對話,溫情的關懷
喚醒兒童,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真正平等的對話、貼心的交流。當教師固執地要把學生訓練成規規矩矩、即按即停的小機器人時;當教師用高高在上、傲慢自大的姿態去命令、訓斥學生時;當教師把膚淺、空洞的思想強勢灌輸給學生時……這其實是教師在濫用特權,殘忍剝奪學生向整個世界“發出聲音”的基本權利。
在教育活動中,強制性和民主性應當適度結合。尊重學生,并不是放縱他們恣意瘋長,而是要尊重科學規律,建立規則意識。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猶如技藝高絕的園藝師那般進行高效的“滋養”和“修整”,有目的、有計劃地規范學生的成長進程,讓良好的品質和德行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漸內化、穩固[2]。
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關懷,其實是一種自主、自發的行為,不應當成為操縱、控制學生的借口。教師應該尊重、信任所有學生的個性與潛能,用批判性的思維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活動,不過度苛責學生,也不刻意追求完美,在幫助學生不斷改造、逐漸完善的過程中,進行有溫度的、人性化的人文教育,實現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把握好分寸,在恪守規則的同時,也要放飛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同學的期待,內在的學習動力便會被喚醒,所有潛能會被激發出來。在這種良性循環中,所有學生都會變得更聰穎、能干、有悟性。
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看,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不存在施舍知識,也不存在尊與卑的現象;從人性的高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都有自由表達言論的權利,他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將根深蒂固的“聽話”“服從”“守規矩”等故舊思維轉換成“對話”“平等”“人性化”等新思維,是對大部分教師主觀思維成見的挑戰。而只有真正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才能真正在彼此的心靈層面上進行。因為在平等的對話、溫情的關懷中,可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可以健全學生的獨立人格,還可以重塑積極、友善的師生關系,在平等與溫情中完善彼此的人生意義。
三、擅用“語文的方式”教學
因為學生具有向師性,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各科教師都在以自己的多元角色,從各方面影響著學生。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下意識關注、模仿的焦點,各位教師的氣質、情緒和性格的“味道”彌散在學校的每個空間內,在感染學生心靈的同時,也引領著他們逐漸認同班級的班風、學校的校風,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樂于遵守各類規章制度[3]。
用“語文的方式”賞識學生、發現學生,教師還要不斷挖掘新穎的語言策略。我們要擅用語文的言語藝術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朋友之心溫柔地善待學生,將“我帶你去”的思維逐漸替換成“我們一起去”的思維,以平等對話的姿態實現孩童心靈與成人世界的適度銜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身上的成功基因。在一次語文課上,筆者發現一位平時表現特別積極的學生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下課后,筆者主動關心這位學生時,學生沉默地別過頭去,用肢體語言表達了抗拒溝通的意愿。為了讓學生放松警惕,讓他放下心防,筆者笑著向全班學生宣布:“老師最喜歡小飛了,還想下課和他在小橋上約會,聊聊天,小飛你不要失約哦。”成人世界的語言把學生逗笑了,他們歡呼雀躍,嚷嚷著要和老師在小橋上約會。這件事讓筆者領悟到,教師只是筆者多重身份中的一種,筆者還應該是所有學生心目中最貼心、最忠實的朋友和伙伴。
結? ? 語
喚醒兒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求所有教師具備一顆仁愛之心,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擅用“語文的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貼心交流,讓自己成為德藝雙馨的“仁愛之師”。我們還要從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入手,努力把學生教育成兼備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肖川主編.教師心靈讀本: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王曉文.帶著“仁愛”之心做教師[J].江蘇教育,2018(70):80.
張翔.論教師仁愛之心的價值與實踐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18(Z2):43-46.
作者簡介:賈雅雯(1990.8—),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